第四百三十三章 千秋節將至,伐緬將始
  天氣還未涼爽,可時節已經入秋。

   相對於陝西的災害,已經平遼剿叛的大明,驅散了戰爭的陰雲,又讓百姓看到了太平年景的到來。

   “千秋節啊——”皇帝沉吟了半晌,才抬頭對禮部尚書董其昌說道:“比照去年隆重一些,從內庫中拔款,但不可奢糜,亦不可向民間攤派,全憑自願。”

   停頓了一下,皇帝又補充道:“千秋節不要增加民間負擔,反倒要讓百姓得到些實惠,方顯朕與民同樂之心。”

   董其昌躬身道:“微臣遵旨。”

   今年雖有陝西大災,但其他省份的秋收情況陸續上奏,盡管也有局部災害,可總產量不降反升,這讓皇帝鬆了一口氣。

   這主要得益於農作物的品種更換,以及政府方麵的強製種植。北方土豆,南方番薯,產量比糧食要高兩至三倍,一下子就彌補了陝西一省的歉收。

   是的,陝西的大範圍災害也沒有絕收,天不下雨,還有近江近河的水澆地,左光鬥在陝西巡撫任上所修建的水利設施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當然,如果旱情繼續持續,就不是歉收,而是絕收了。

   因為鄰近的河南、山西、四川等省的秋收情況不錯,可以就近運往陝西,又緩解了賑災運糧的消耗。

   即便如此,從海外購糧的行動也沒有停止。按照皇帝的要求,北方各省要存儲至少夠一年食用的農作物。

   官倉不夠就分散到民間,分散到百姓家中。

   窖藏早已推廣普及,玉米曬幹,麥子磨粉加工曬製成麵條,各種增加存儲時間的手段,也在各地廣泛開展。

   而經過將近一年的移民、以工代賑、輸糧、儲存備荒,各地官府對於朝廷的政策,以及各項流程,掌握得也越發熟練,為應對持續性大災害,打下了基礎。

   千秋節隆重慶祝,並不隻是為了過生日。皇帝也想明白了,這樣的活動,對於提高權威是大有禆益的。

   況且,今年皇家又添新丁。皇後誕下龍子,雖未冊封,但隻是一個形式未走,皇帝後繼有人是肯定的。

   王良妃也生了個男孩,段純妃則生下公主,新晉的範慧妃也大著肚子,多子多福,皇帝的子女這都接上溜了。

   皇帝的心情自然很好,朝會時通常都帶著微笑,臣子們心中也感到輕鬆。

   離千秋節還有將近兩個月,禮部上奏,隻要皇帝點頭,便要開始緊張準備。番邦小國要通知,派人來湊個熱鬧,顯示下萬國來朝的盛況。

   “布和,聽說你添了孫兒,可喜可賀啊!”皇帝轉向董其昌下首一直規規矩矩站著的博爾濟吉特·布和,笑著說道。

   布和趕忙躬身道:“謝萬歲金口,微臣感激涕零。”

   皇帝抿了下嘴角,對布和的漢語措辭也不在意,說道:“這個是賞你孫兒的,望他健康成長,成為我大明帝國新一代的草原雄鷹。”

   布和跪倒受賞,叩頭謝恩。

   對於在朝中的蒙族官員,皇帝覺得有點少,隻提拔了布和還不夠外人看。還有滿族的官員,皇帝已經作出決定,調入京師兩名。

   有些政策措施,涉及到蒙古族的,或者是滿族的,由本族的官員向下傳達、宣傳、實施,效果會更好。

   以遼東為基地向北拓展的計劃不變,決心不動搖。

   既然寒冷沒有滅亡北極熊,也沒擋住他們擴張的腳步,大明帝國一樣能做到,甚至是做得更好。

   不管是蒙古族,還是滿族,甚至是逃過鴨綠江的朝鮮人,隻要歸化入籍,都是大明子民,成為開發東北的寶貴人力。

   南方也是一樣,廣西的,滇省的,少數民族早就是大明子民,都談不上歸化入籍的問題。

   通過有序的移民,解決土地緊張造成的社會不穩定,大明的穩定才有更堅實的基礎。

   “若是想去看望孫兒,朕這邊亦給假期。”皇帝的麵容和熙,微笑著說道:“看看家鄉的變化,也放心不是。”

   布和愣怔了一下,趕忙叩下頭去,言辭懇切地說道:“微臣謝萬歲隆恩,卻萬萬不敢因私忘公。至於家鄉,犬子早有書信,言說變化很大,部族民眾過得比以前更好。此皆是萬歲英明,微臣實在是沒有什麽不放心的。”

   不管皇帝是不是試探,謙辭都是必須的。

   布和知道自己的身份,隻是科爾沁部的貴族,皇帝從戰俘中釋放任用,已是皇恩浩蕩,他是不敢露出半點不滿,連半點思念家鄉的感情也不敢表露。

   皇帝嗬嗬一笑,說道:“也罷,沒有長輩去看晚輩的道理。待朕北巡時,你便陪侍左右。科爾沁大草原很美麗,朕心儀已久了。”

   布和再次謝恩,思緒翻飛。

   皇帝有北巡的意思,但今天明確說出,卻是第一次,意義重大。且當麵對布和說出,也顯出了一種信任。

   奏事已畢,董其昌和禮部侍郎布和告退而去。

   皇帝喝著茶水,靜下心來,又拿過奏疏閱看起來。

   秋收的數字讓皇帝輕鬆下來,接下來的大事便是伐緬。

   新的作戰目的確定之後,王三善很快就傳來了密奏,陳述了具體的改變。

   攻克阿瓦城,雖然比原來的計劃又進了一步,但王三善與眾將商議之後,卻認為並不必為此而增加兵力。

   這也不是狂妄自大,之前的計劃是皇帝定的,擔心鯨吞之後消化不良。在前線將領看來,打到阿瓦河和攻克阿瓦城,隻是隔著條河罷了。

   盡管明軍缺乏攻城的重炮,但有火箭,且阿瓦城的防禦設施也沒有國內大城那麽堅固。

   所以,王三善在密奏中說明了這一點,並對原來的作戰計劃進行了修改。

   原來是急進突擊,依靠火力優勢,迅速擊敗當麵之敵,直到阿瓦河,震懾緬王之膽,簽訂條約而罷戰。

   現在,王三善和眾將認為緩進更能達到攻占阿瓦城的目標。緩進是給緬人集結抵擋的時間,然後在一次決定性的大戰中給予其重大殺傷。

   有生力量損失慘重,之後的攻城掠地也就相當容易。阿瓦城的城防力量也就薄弱,更利於明軍攻破。

   皇帝很快就作了回複,同意王三善和眾將商議後的決定。對於作戰,他一向不喜歡遙控指揮,給前線將領充分的自主自由權。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