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大明科技,改變生活
  不說三宮六院,就是現在,有六個老婆,還種不出自己的瓜,配當皇帝嗎?

   兩個女兒,兩個兒子,還有兩個在肚裏的娃兒,皇帝扳著手指頭算著,笑得更加舒心暢快。

   奈何生帝王家?國滅末世時,崇禎揮劍砍死幼女,砍斷長平公主手臂。因其無能,禍及家人。

   皇帝已經平遼滅奴,並將劍指八方,縱橫四海,亡國之危已除。

   雖然說皇家多子多女,日後難免有爭嫡奪位的風險,但皇帝有自己的信心,能夠很好地掌控。

   齊家治國平天下,連兒女都教育不好,配當皇帝嗎?

   嗯,皇帝現在的這份自信也是自以為是。曆朝曆代,被不肖兒女氣得哇哇哭的皇帝還真不少。

   “皇爺,趙大寶前來覲見。”王體乾沒走多一會兒,宮人又進來稟報。

   徒弟來了,這身木匠手藝全傳給他了,不知道在科學院又搞出了什麽新奇玩藝兒?

   皇帝點了點頭,令宮人宣趙大寶入殿。

   已是十五歲的少年,長得墩實憨厚,也沒有官職。但在宮中,卻沒人不知道他是皇帝的徒弟,入宮的次數不多,可卻每次都得皇帝麵召。

   “小民叩見萬歲。”趙大寶進到殿內,叩首如儀。

   “起來吧!”皇帝和熙地笑著,目光轉到他帶來的物件上。

   一個木箱,還有把手,木箱上是幾個小人。皇帝心中有了猜想,也不說破,等著趙大寶解說。

   趙大寶謝恩之後起身,臉上露出憨笑,說道:“小民做了個新玩藝兒,給兩位小公主玩耍。”

   “大寶有心啦!”皇帝起身離開禦座,走到木箱旁邊,微笑道:“給朕演示一下。”

   宮人搬來凳子,趙大寶把木箱放上去,搖動把手,便聽見裏麵輕微的響聲。

   發條!皇帝瞅著木箱上的小人兒,有固定的軌道,應該是發條驅動,能沿著軌道移動的。

   趙大寶停下了手,往後站了一下,叮叮咚咚的樂聲已經響了起來,小木人兒擺著姿態沿著軌道滑動,有轉圈的,有左右橫動的,很象是在應樂而舞。

   嗬嗬嗬嗬,皇帝笑了起來,連連點頭道:“很好,英兒琴兒一定會喜歡的。”

   趙大寶躬著身說道:“科學院正研究西夷的鍾表,小民在旁聽講觀看,很有些收獲。下次,能做更精更好的。”

   鍾表在當時已經屬於精密機械了,發條、齒輪、變速輪等等,各種機械原理差不多都有應用。

   如果能研究透徹,不隻是鍾表製造,象自行車、三輪車,以及蒸汽機等大型機械,也會在此基礎上取得很大的進步。

   在中國古代,這種機械運動學,被稱之為“機關消息”,能工巧匠才能做出來,但卻不是一門學科,屬於奇技淫巧之類。

   而科學院,已經有了專門的研究,專設了分類。簡易蒸汽機已經研製出來,距離實用當然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

   象鏈條傳動的自行車、三輪車,盡管沒有橡膠輪胎,可有了帶減震彈簧的車座,具備了實用性,正在推向市場。

   和玻璃鏡子一樣,剛推出的自行車、三輪車對於老百姓來說,也屬於奢侈品。

   但任何一種商品,從問世到普及,隨著生產工藝的成熟,製造成本的降低,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經曆相似的過程。

   總之,交通工具的增加,道路設施的改善,有力地推動了大明帝國物流運輸業的發展。

   從比較高端的四輪馬車、人力三輪車、兩輪自行車,再到咯吱咯吱的獨輪車,社會各階層都有自己在經濟上、生活上適用的。

   而為了方便維護道路,專為獨輪車設的石槽路,更是方便了底層百姓。不管是趕集、拉物,還是坐上倆人,獨輪車可比挑扁擔省力多了。

   工具的普及,意味著效率的提升,百姓便有了空閑時間能幹更多的活計,能收入的更多。

   這些改變或者是很小的,但積累起來,則意味著社會財富的增加。

   當然,對於趙大寶,以及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他們未必能看到這些。或是為了興趣,或是為了出名,或是為了升職,可都提高了他們對研製的熱情。

   皇帝對於趙大寶的喜愛,也是由衷的。盡管這個簡單的類似八音盒的裝置,並不能讓他感到震撼。

   為了氛圍輕鬆些,皇帝在殿外的樹蔭下,繼續與趙大寶談話。

   “科學院的大人們正在把蒸汽機搬到船上,在永定河上做試驗。”趙大寶講述著,還用手比劃著,“蒸汽機很大,冒著煙,老百姓都來圍觀。”

   皇帝微笑頜首,最簡單的往複式蒸汽機已經研製成功,但控製係統還有待改進。應用於船隻航行的話,差強人意,效果肯定不是很好。

   但那又怎樣?“富爾頓的蠢物”遭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嘲笑,但隻過了九年,就成為了世界汽船首航的“克萊蒙特”號。

   從風帆蒸汽兩用到全部蒸汽動力,從木製船到鐵製船,從蒸汽劃槳到螺旋槳推進,正確的道路都在他的腦中,結束人力或風力行船的曆史還是幻想嗎?

   不,在皇帝眼中,在他有生之年,這都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朕有時間會畫幾張圖紙,讓科學院少走些彎路。”皇帝帶著欣慰的笑容說道:“蒸汽動力船是一定能成功的,也必將航行在我大明帝國的河流海洋。”

   停頓了一下,皇帝又繼續說道:“蒸汽機的改進也不能放鬆,這是應用於實踐的關鍵。嗯,你就學好機械製造,鍾表算是複雜的,學通了,其他也就簡單了。”

   趙大寶用力點頭,恭謹地應承。

   從忍饑挨餓的孤兒,到吃穿不愁的少英院,再到有品級有俸祿的科學院,他的經曆使他更珍惜這樣的境遇。

   盡管他也知道自己不是讀書的料,但對於機械製造卻表現出了悟性。好木匠不一定有大學問,讀書人卻也做不好木匠。

   皇帝並不因為他小學畢業都很困難便輕視他,術業有專攻,草根也能成為科學家。而小學畢業的文化水平,在大明,也是少數,也夠用了。

   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正在大明帝國逐漸地得到確證。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