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朝廷主導移民,吉林府(端午安康)
  三人來到客棧,在一樓找了個座位,點了四個菜,一小壇酒,邊喝邊聊。

   客棧的夥計也認識李鴻基,招待得熱情,還多送了盤鹽水花生,免得等菜枯坐。

   “小陳,貨棧外怎地那麽多馬車?”李鴻基有些奇怪地問著夥計。

   夥計嗬嗬笑著解說道:“朝廷又開始了移民,由驛站和商棧承擔運送,運送的多,補貼給得也多。俺們中華商會大量定製馬車,就是想為朝廷分憂,為國家做事。”

   李鴻基笑了,調侃道:“小陳這嘴是越來越會說了,還為朝廷分憂呢,說賺錢多實在。”

   夥計笑道:“這迎來送往的,總不能老是粗俗不是。就是聽,也學會些好聽的話了。”

   “又要移民,不知是往哪裏?”高迎祥開口問道:“又有何新政策?”

   眼看吃飯的客人不多,夥計便簡單介紹道:“主要是遼東、東番府、路上吃喝花費全免費,到了所在地方便給田地耕種,免賦稅兩年…….”

   移民工作如果隻依靠朝廷出台政策,百姓自發,顯然是效率低下的。

   交通工具,路上的吃住等等,對於多數連縣鎮都沒出過的百姓,肯定是有著相當大的困難。

   皇帝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便開始由政府主導,中華商會參與協助,把移民工作從頭到尾包辦起來,解除百姓的畏難情緒。

   相對於持續大旱的陝西、河南、山西等北方省份,遼東地區盡管寒冷,但有耐寒作物,耕種的情況要好很多。

   要知道,曆史上明末的小冰河期之所以肆虐,甚至成為大明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的一個原因便是耕種沒有進行適應性的改變。

   比如崇禎二年,陝西省大部地區就下了一場暴雪。大旱之年有了降雪原本是好事,可這場大雪竟然在春耕之後才來,將禾苗全部凍死。

   到了十二月,延安府又遭受雪災,百姓凍死、逃荒者不計其數。

   小冰河期的寒冷是曆史罕見的,你還種植傳統的稻子、小麥,歉收都是輕的,顆粒無收也不奇怪。

   如果在暴雪緩解旱情的情況下,種植生長期短、耐寒耐旱的農作物,比如土豆、玉米、黑麥,結果就要好得多。

   李鴻基連連點頭,和之前的政策相差不大,但解決了行路的困難,會有更多的百姓響應。

   中國傳統是“安土重遷”,可也有一句話“人挪活,樹挪死”。特別是那些沒有土地的,等於是給了一次置業重來的機會。

   人口的稀釋是肯定的,但卻不會出現千裏無人煙的情形。移民針對的對象,主要便是無地且窮困的農民。

   一方麵是減輕災區賑災的負擔,另一方麵則是有效利用人力,搞好新地域的開發建設。

   朝廷不過是拿出些補貼,可災情持續最少的也要三五年。而移民到了新地方,這三五年所創造的價值,絕對要多於留在災區。

   皇帝之所以出台這樣的政策,是出於對大災害持續時間的預估。

   盡管他預測了災害的來臨,並提前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但沒有多少人相信此次大災害將持續十幾二十幾年。

   所以,抗災救災賑災的工作一直在推進和深入,為渡過十幾二十幾年的大災害做著不能鬆懈的準備。

   受到影響的百姓也是越來越多,朝廷已經想得周到,做得細致,機會能不能抓住,就要看個人的想法和魄力了。

   “看來,你的想法還是頗有遠見的。”高迎祥了解到新的移民政策,對外甥要跑運輸的想法給予了讚同,“但我和過兒還是要從軍,一刀一槍拚個前程。”

   李鴻基舉杯相敬,“舅父奔的是大富貴,甥兒隻顧眼前小利,慚愧。”

   “什麽大小,都是為了生活。”高迎祥喝了口酒,搖著頭說道:“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誰也沒有前後眼,說不上是好是壞,過上十年八年再看吧!”

   不管是從軍拚命,還是其他的謀生,總歸是個人的選擇,誰敢保證一定能夠實現心中的希望?

   但選擇總是有的,不會出現走投無路的絕望,隻能鋌而走險,危害社會。

   朝廷多拿些錢財,皇家也沒有攢個金山銀山的必要,但給老百姓多幾條活路,才是保證國家、社會穩定的不二法門。

   這個道理,皇帝最是清楚,也在不斷地向著這個目標努力。

   …………………

   遼東,吉林府。

   平遼之後,朝廷重拾擴張之策,由遼東向北拓展,先設吉林府,府治便在吉林船廠城,又名“船廠”、“雞林”、“江城”。

   吉林府城重建後,沿江船廠也開始招工建造,大批江淮的漕工及各大造船廠的工匠,被移居於此。

   在吉林府城的東麵,是朝時渤海國的都城忽汗城(今敦化),當時被稱作敖東城。

   西麵則是原奴兒幹都司的亦東河衛,又名龍安站,現朝廷更名為長春。在宋朝時的名字更是人人皆知,黃龍府是也。

   明軍第一輪向北推進便以這三點為支撐,形成了牢固的防線。北可繼續向鬆嫩平原推進,南則囊括數千平方公裏的直轄之地。

   盡管吉林府地廣人稀,但上萬官兵的駐紮屯墾,大量移民的到來,還是使其呈現出了蒸蒸日上的勢頭。

   主要還是朝廷政策的傾斜扶持,移民在遼東享受一個政策,可若選擇吉林府,享受的政策則更加優惠,更加使人心動。

   首先是吉林府治、長春、敖東這三座新城的周邊,村鎮紛紛建成;然後便是交通沿線的驛站和明軍運輸物資的中繼倉庫,百姓在周邊村屯定居。

   村鎮的規劃是官府確定的,或是原有舊址,或是重新設定的宜居宜耕地區。而離著軍隊近,不僅安全性高,軍隊協助建設也更方便。

   如果要單靠移民建設吉林府,顯然是達不到要求的。要知道,吉林府可是明軍繼續向北推進,消滅建奴殘餘的後勤基地。

   所以,在遼東開始實行的義務兵製,共招兵兩萬六千,全部進入吉林府,參與到拓荒墾殖之中。

   光是今年,軍隊和移民便開墾荒地近三百萬畝,建立村鎮四百餘個,初步改變了吉林府隨處荒野、百裏無人煙的景象。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