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信王巡察,老魏謙辭
  不管到什麽時候,就算沒有了地主,佃民也是肯定存在的。

  因為,沒有自己的田地,給別人打工,那也可以算是佃民的一類。

  而土地國有化,對於皇帝來說,還在猶豫和遲疑之中。土地兼並的利弊,他還有著另外的思路和想法。

  人人有地種,人人有飯吃。在封建社會,這可能就是太平盛世的的象征。

  但皇帝卻深知,農耕社會最終會被工業社會所取代。倒不是沒有人種地了,而是做工的更多,卻並不需要擁有土地。

  可大明帝國必須有足夠養活子民的耕地,這是皇帝的底線。手中的飯碗必須端得穩,絕不能光依靠對外掠奪,或者是購買。

  即便如此,隨著農業技術和耕種機械的進步,也不需要全民皆耕。

  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以後可能還會降到十分之一,這個比例的農民,應該就能夠養活全國人口。

  也就是說,把目標定在土地國有、人人有田,已經不太符合曆史的發展規律。

  皇帝的思想確實在發生著改變,這與幾年前的想法已經大不相同,更加符合曆史發展的規律,也更加契合大明帝國的實際情況。

  一邊是不斷地減免賦稅,使土裏刨食兒的農民能喘口氣;一邊則在發展工商,紡織機械在改進,道路運輸在加快,海外貿易在擴展……

  工商稅收是大頭兒,鏡子等新商品是暴利偏財,土地賦稅則從大明帝國的財政支柱地位上不斷弱化。

  皇帝認為自己已經摸索出了正確的發展之路,當然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對於阻礙他恤農求安定的地主劣紳,自然不會客氣。

  因為他深知,曆史上的大明帝國不是被天災或建奴滅亡的,而是亡於貪官汙吏,亡於地主劣紳。

  大災害來臨時,那些地主豪紳家真的沒餘糧嗎?成千上萬起義的農民是靠什麽生存的,吃大戶而已。

  明軍真的缺餉缺糧嘛,崇禎頂著罵名不減災民賦稅,頂著天下大亂搜刮的三餉,又有多少真的落到了明軍士兵手裏?

  朝廷投入的錢財很多,鬧得災民揭竿造反,明軍的戰力卻不見提高。可以說,崇禎是啥也沒做好,兩頭兒都搞砸。

  沒有抓住症結所在,更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差勁,幹得越多,情況越糟,這就是崇禎的悲劇。

  皇帝抬眼看著殿內的信王,心中浮起種種複雜的思緒,臉上卻沒有特別的神情,還帶著勉勵的微笑。

  “到了陝西要多走多看,再做決定,勿因傳言而偏聽偏信。”皇帝緩緩說道:“廠衛在陝西的耳目,朕還是相信的。”

  朱由檢躬身應是,知道皇兄的吩咐所內含的深義。皇兄信重廠衛,這是眾所周知的。盡管他不是很讚成,認為這有失堂正。

  皇帝卻不想知道朱由檢想什麽,既然他是主動要求的差使,讓他去災區走走看看也好。

  雖然朝廷已經提前做了準備,賑災也沒有中斷,可災區畢竟是災區,那番情景想必也會讓朱由檢有更多的觸動。

  “陝西巡撫的奏疏,朕已經準了。”皇帝沉吟了一下,繼續說道:“吾弟便順便攜旨前往,嘉勵那幾個深明大義的鄉紳。”

  恩威並施啊,皇兄真是好手段,朱由檢恭聲應著,心中不由得欽佩。

  有辜恩背德的地主劣紳,也有慷慨解囊、救助鄉裏的義紳。不要求你散盡家財,隻要有這個心意,皇帝就有了要樹立的榜樣,頒旨嘉勵讓旁人看看。

  不過是有賞有罰,最簡單的分化瓦解,或者說是恩威並施,打個巴掌給個甜棗,哪來的什麽好手段?

  皇帝並沒有什麽洋洋得意的感覺,這和他之前清洗拖欠賦稅的鄉紳地主一樣,也嘉獎了某些膽小安分的家夥。

  人心如此,自私必不可免。既然皇帝不是一刀切地對整個鄉紳地主階層下死手,又有幾個敢不要腦袋地抵製?更不要說聯合起來跳火坑了。

  皇帝雖然暴戾,可還有個限度,有個分寸。既然已經下了減免賦稅的旨意,要全體照辦,違者嚴懲,也是有理有據。

  “陝西的宗藩——”皇帝微皺眉頭,沉吟了一下,臉上現出冷厲之色,說道:“若有違法亂紀,定要嚴厲懲治。”

  “臣弟明白。”朱由檢躬身應是,“請皇兄放心。”

  放心,朕對你還真是不敢放心。皇帝暗自翻了下眼睛,腹誹了一句。幸好還派了人員隨行,都是自己信得過的,也是個監督。

  “吾弟年歲漸長,婚事也不宜一拖再拖。”皇帝的臉色和熙,微笑著看著朱由檢,說道:“朕給了唐世孫恩典,準其自擇婚配。吾弟豈不如他,朕也同樣辦理可好?”

  什麽恩典,就是為了省錢,不再搞老一套的選秀選美而已。

  朱由檢卻不知皇兄的真實想法,覺得這是皇兄的信任,相信自己的眼光,給自己選擇的自由,立時躬身謝恩。

  皇帝笑著擺了擺手,心中頓感一陣輕鬆。

  信王朱由檢告退而去,要做前往陝西巡察的準備。想來,沒有幾天的時間,是不能成行的。

  皇帝在殿內坐了片刻,東廠的魏公公便趕來覲見。

  老魏是不會被派去隨行的,但東廠要派的人,如何配合信王,並起到監督作用,還是需要皇帝定下基調。

  “魏伴起來吧!”皇帝看著愈顯衰老的魏公公,溫聲說道:“朕賞賜魏伴的宅院,為何不去居住?”

  魏公公端端正正地叩頭參拜,然後才躬立回話,“皇爺隆恩,然奴婢無功,不敢領受。”

  “東廠管理經營得不錯,這便是魏伴的功勞。”皇帝開口說道:“地方上的情報也準確,令朕耳聰目明,不受蒙蔽,亦是魏伴的功勞。”

  停頓了一下,皇帝繼續說道:“此番派人隨侍信王,魏伴亦要精心安排。”

  魏公公有沒有功勞,想不想住大宅子,那不算問題。但老魏也深知,自己並不招朝臣和宮內宦官的待見。

  所以,他采取的是以退為進的辦法。既然謙辭婉拒不好使,是皇帝執意如此,那外人的議論和非議,自然不會太過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