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湄公省首開《國籍法》
  北方已經嚴寒冬季,南方卻是溫暖如春,湄公省更是近乎夏季的溫度。

  西貢港口已經擴建完畢,幾艘大海船緩緩靠上碼頭,桅杆上飄揚的旗幟清楚地表明了身份。

  沒錯,湄公省最大的港口就是西貢港。這並不是皇帝的命名,而是鄭和下西洋時,西來朝貢船隻停泊的港口,西貢即“西方來貢”的意思。

  跳板一搭,移民們攜家帶口,肩扛背馱,帶著最緊要的家資踏上了這陌生的土地。

  “這是俺們招來的,別亂搶啊!”

  “看到牌子了,看你嚇那熊樣兒。”

  “說得好聽,看到牌子還往前湊,沒安好心。”

  吵吵嚷嚷中,移民都有些發蒙,來時說得好,可沒想到這麽搶手。

  “鄉親們,這邊,這邊。”一個胖臉熱情地招呼著,生怕人們聽不出他的方言口音,臉上堆著笑容,把人們往旁邊的登記處領。

  官府的人在席棚內忙著登記入籍,官招和自發前來的由官府安排,別人招來的登記完自然由他們領走。

  人口就是財富,就是權力,在湄公省就是如此。

  海商總會財大氣粗,招募來的人數已經給李國助撈了個七品縣令;顏思齊下手稍晚,可也靠錢砸在福建招人,給侄子弄了個縣太爺當。

  還有聞風而動的西南土司,本著開枝散葉的想法,已在湄公省有了數個安撫使,十幾個長官司。

  這還隻是開始,很多內地土司還不知道,有些土司還不相信,還在猶豫。

  拉幾十人當排長,拉一百人當連長……朝廷鼓勵移民的政策,與後世的某個曆史階段比較類似。

  但在實際操作中,湄公省還是有不少改進之處,不可能出現很多的土皇帝。

  首先是軍隊,不管是安撫使,還是長官司,都要按照人口比例,提供一定數量的兵員。

  這些兵員將集中訓練編製成軍,由明軍將領統率,對外拓展疆域、多占地盤、搶掠資源。

  然後,再給安撫使和長官司增加一定數量的土地,說白了,就是分贓。

  這樣既剝奪了土司對軍隊的直接指揮權,又有激勵在內,不致引起太大的反對和抵觸。

  畢竟安撫使和長官司的人口數量不算太多,拉出的武裝也難以與當地的蠻夷爭奪抗衡。

  隻是出些精壯,不用管糧草軍餉,不用管傷殘撫恤,相當於派人去打工,給自己賺取利益,很不錯的嘛!

  至於因招募移民而委任的縣令,你手下的官吏卻是必須由吏部派遣,可不是你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回縣尊,這幾艘船都是從廣西欽州而來,沒有從江浙來船。”仆人跑進一座酒樓,向著李國助稟報。

  李國助略有些遺憾,微微點頭,說道:“算起來也就這幾天,你每天來碼頭盯著,我公務在身,不能因此誤了工作。”

  “大人放心,小的就守在碼頭,連睡覺也睜著一隻眼睛。”仆人連忙躬身答應。

  李國助站起身,在隨從的陪同下出了酒樓,坐上馬車,向遠方駛去。

  湄公河三角洲又稱九龍江平原,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平原。

  這裏河網密布,河渠縱橫交錯,一望無際的稻田,四季飄香的果園,建設得好,會成為極富庶的寶地。

  沒錯,紅河平原已經成為安南主要的經濟區域,湄公河平原還遠遠沒有得到開發。

  起初,這裏隻是個叫普利安哥的小漁村,周圍都是沼澤。後來,逐漸發展成真臘的港口貿易重鎮。因水網密布,這一帶被稱為“水真臘”。

  數年前,大明水師占領了這裏,迫使真臘向西退縮。

  真臘,也就是後來的柬埔寨王國。當時已經呈衰落之勢,不僅無力抗衡明軍,甚至連越族的難民也抵擋不了。

  如果曆史沒有改變,幾十年後這裏將成為越族難民的天下,直到阮朝送來一位貴族來此統治,才算正式納入越南的版圖。

  現在,因為皇帝的插手,這裏成為了大明的湄公省。

  數年來,移民加上流放的,已經越過二十萬人,穩穩地壓過了因躲避越南南北朝內戰而前來此地的越族難民。

  同時,這裏也成為了大明水師的一個重要基地,以及走南洋海商的中轉港口。

  盡管如此,湄公省依然處於初建階段。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口填充開發,如此處置逐漸增多的越族難民,也是個不能回避的問題。

  李國助坐車趕到巡撫衙門,入內拜見了巡撫董應舉,才知道皇帝頒布了新旨意,要湄公省遵照執行。

  盡管正式會議要到明天才召開,董應舉還是把新旨意的內容轉達給了李國助,以方便他明天提出建議。

  “越族難民雖然臣服於官府統治,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為長遠發展、社會穩定,《國籍法》可謂正當其時。”

  董應舉已經曬得很黑,臉上也盡是滄桑之色,對於湄公省的建設發展,他可謂是殫精竭慮。

  李國助認真聽著董應舉的解說,不時頜首稱是,表示對皇帝旨意的讚同。

  招攬民眾落戶墾荒,使越、唐、獠、蠻等流民成為大明子民,享有與內地移民同等的開荒居住、交稅納賦的權利。

  這個政策並不新鮮獨特,湄公省初建,董應舉便是如此進行的。可盡管對於湄公省的建設開發很有利,他的心中卻也有隱憂。

  而用《國籍法》來甄別和限製,使得成為大明子民有了固定的規範和條件,可不是你想當就當,不想當還要賴在這裏的。

  要麽鄭重宣誓加入大明國籍,並在以後盡到大明子民的責任和義務,並享受大明子民的待遇;要麽拒絕,自覺滾出大明在湄公省的統治之地。

  宣誓加入還不算最後的程序,你得在兩年內學會漢語,先得到五年的居留權;然後在五年內通過入籍考試,才能真正獲得明人的身份。

  說漢話、寫漢字,等於是拋棄了原來本族的文化傳承,大半融入了漢族。

  這一代如此,下一代或下下一低可能就連本族的語言和文字都不會了。一個沒有語言文字傳承的民族,還能被稱為一個民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