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無題
  “客兵聚散無常,不能久駐,不如將屯田分給有功人員,但禁止買賣。如此不消招徠移民,貴州戶口自多,兵力自足。”

  “隻是如此平叛,兵力當用五萬,餉銀每年花費八十多萬,時間當為三年,賊寇便可全部消滅。”

  傅宗龍的平叛方針很不合時宜,盡管奢安叛賊肆虐川貴滇,但明軍將領並不以為需要耗時太久。

  曆史上也是這樣,每每犁庭掃穴以為可建全功,都因為深入水西,地形複雜,或糧餉不繼,或中伏失敗,徒然消耗人力財力,一直拖延十數年方才成功。

  但皇帝卻是讚同,力排眾議予以全力支持,並調走了川督朱燮元,以傅宗龍全權平叛。

  隻要穩下節奏,步步進逼,奢安叛賊不足為慮,水西也隻是彈丸之地,難以長期支撐。

  其實,這與遼東戰事差不多。建奴雖然猖狂,但明國隻要穩住陣腳,不給建奴搶掠壯大的機會,耗也能耗死建奴。

  畢竟,體量的差距是巨大的,自然環境的惡劣是明擺著的。遼東就算全給了建奴,他們也無法自給自足,饑荒和經濟危機也足以擊垮建虜。

  可曆史上的明朝卻恰恰相反,在遼東屢屢被建奴擊敗,可還要主動送上去挨揍,主動送給建奴糧草物資。

  不僅在嘴上鄙斥為建虜,明朝的高層在心裏也沒把建奴當作心腹大患。總以為一戰大勝,就能平遼滅奴。

  正是這種思維上的偏差,或者說是謬誤,屢屢葬送了明軍精銳,給了建奴越打越強的機會。

  崇禎也同樣是這樣愚蠢的心理,才會相信什麽“五年平遼”的鬼話。

  皇帝沒有犯這樣的錯誤,也不定什麽時間期限。他看得長遠,想得深入。兩場大戰不僅要穩贏,更要鍛煉出南北兩支強軍,為他的擴張計劃奠定基礎。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則,也是因為投入的不平衡,遼東已平,西南平叛卻還在進行。

  當然,皇帝的目的也達到了。經過換裝、訓練、以戰代練,圍剿叛軍的明軍部隊,確實是越打越強,更湧現出一批年輕敢戰的軍官。

  徐三少就是其中之一,從武學畢業,長途至西南,曆經大戰小戰數十次,光進入水西襲擾,就有十數次之多。

  “溝壑縱橫,山林密布,確實是叛賊之利。但看現在的情形,他們也撐不住了。”

  即便如此,徐弘玉再次襲擾歸來,依然對水西的複雜地形頗感頭痛。可封鎖圍困了這麽久,叛賊在糧草物資上已近枯竭,特別是食鹽,更是奇缺。

  徐如彬乃武進士出身,也是武學畢業的軍官,與徐弘玉同至西南,並肩作戰這幾年,結下了深厚的戰鬥友誼。

  聽到徐弘玉的判斷,徐如彬深以為然,說道:“就算地形再複雜,咱們也摸清了很多。等到糧草物資能夠充足供應,保證運輸,便四麵發動,緩步壓縮。叛賊缺糧少鹽,斷然不敢繼續強撐,急欲一戰扭轉形勢。此正為決戰滅賊之時。”

  徐弘玉點頭讚同,又有些惋惜地說道:“可惜,不能在春節前平叛滅賊,為萬歲獻禮。”

  “是啊!”徐如彬很有同感,慨歎道:“遼東已平,奢安叛賊卻未滅,確實很遺憾。”

  停頓了一下,徐如彬又找到了理由,說道:“可這也不怪咱們,朝廷的支持力度就偏向遼東嘛!”

  “確實。”徐弘玉踢開腳下的石子,說道:“可這也沒辦法。萬歲把金花銀都用於平叛了,兩場大戰,朝廷支撐起來可不容易。好在遼東已平,奢安叛賊也指日可滅。”

  正在此時,前方發出了警示信號,將士們飛快地隱蔽起來,速度之快,令人驚詫。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周圍一片安靜。

  突然,槍聲打破了緊張的沉寂,越來越密集,還有轟隆的爆炸聲響起。

  徐弘玉和徐如彬立刻分頭行動,一個帶人上前增援,一個率部在後押陣。

  戰鬥爆發得突然,但並不猛烈。徐弘玉帶人增援上去後,很快就解決了這股巧遇的敵人,並迅速脫離,向己方地域轉進。

  “都成軟腳蝦了?”徐弘玉並不如何驚奇,我強敵弱的趨勢未改,缺糧少鹽已經嚴重地削弱了叛軍的戰鬥力。

  彝族士兵沙瑪布達已經是小旗官,還分了二十畝屯田,加上他的軍餉,一家人生活得挺滋潤。

  嘿嘿,聽著長官的揶揄,沙瑪布達笑了兩聲,說道:“吃不上鹽就沒勁兒,還頭暈犯懶,迷迷糊糊的。”

  徐弘玉看了沙瑪布達一眼,若有所思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沒有親身體會,不會知道缺鹽的反應。顯然,沙瑪布達以前有過這樣的經曆。

  沙瑪布達並不理解長官舉動的意思,伸手推了俘虜一下,喝令快走,嘴上還顯擺道:“上次回家探親,還買了些鹽。可俺家裏醃了兩大缸鹹菜,婆娘說鹽巴現在不金貴,就多存些。”

  徐弘玉笑著說道:“家裏有個精打細算的,日子就過得好,你有福氣啊!等五年服役期滿,有二十畝地,回家也能好好過活了。”

  “回家?”沙瑪布達很驚奇地樣子,搖頭道:“俺已經是軍官了,不是能幹到四十嘛?”

  停頓了一下,沙瑪布達補充道:“朝廷不是還要招彝人當兵,俺是彝人,說話才可信呢!”

  改土歸流對土司是不利的,不能再當世襲的土皇帝了。但對土司管轄的普通百姓卻是有利的,他們可是形同奴隸般的存在。

  所以,皇帝特意告訴傅宗龍,多招少數民族士兵,對逃出土司管轄的少數民族也要妥善安置。

  日後改土歸流時,土司若要叛亂,鎮壓的時候,少數民族士兵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時,脫離土司的少數民族能夠生活得很好,會吸引更多的少數民族,對土司的統治也會造成衝擊。

  你想啊,土司若是沒人,或是下麵的人不肯為其私利而戰,他也隻能捏著鼻子接受朝廷的政令,捏圓捏扁也沒有多少反抗之力了。

  現在還沒有大規模施行此政策,奢安之亂未平,國家力量還未達到強盛,逼眾多土司鋌而走險,顯然不智。

  但條件成熟後,皇帝就會釜底抽薪,來個農奴大解放。給自由身,給土地耕種,看還有多少人給土司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