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拓邊不簡單
  由誰坐鎮遼東,繼續滅奴、拓疆的任務,皇帝會出於什麽樣的考量,毛文龍和陳繼盛的猜測並不是沒有道理。

  有點象後世的競標,三萬人能幹成的事情,你卻說需要四萬,皇帝會怎麽想?糧餉、物資又要多花費多少?

  幾年來皇帝沒說,可瞅他幹的狠事,就知道錢財不是那麽充裕。現在重建遼東更是需要大量資金,對於軍隊的數量,肯定會有削減或調動。

  當然,這也不能胡說八道。皇帝可不好騙,更不能欺。

  哦,誰能吹就讓誰幹,曆史上的崇禎倒是這麽幹過。結果呢,五年平遼不僅沒實現,建奴都打到京城了。

  所以,這個軍隊的數量既要切合實際,又要能夠完成任務。吹大了要抓瞎,不吹一點,皇帝肯定心疼錢財。

  “大帥,再減去六千如何?”陳繼盛試探著說出自己的估計,“憑我軍現在的火力和裝備,一萬人馬足以抵禦北虜。何況,北虜對於馬市的需求,亦使其不敢輕動刀兵。”

  毛文龍捋須想了想,頜首說道:“索性就減去一萬。一萬六千打建虜,一萬人馬守邊。打擊建奴也就數月時間,萬一有事,守軍也能支撐,等待主力回師。”

  停頓了一下,毛文龍又接著補充道:“如你所說,我軍現在的火力不是建奴和北虜能夠抵擋的。兵力少了,可火炮更多,騎兵更強,完全沒有問題。”

  平遼大戰,不僅是光複失地,更打出了明軍將士的自信。

  再凶悍的建奴,也抵擋不住鉛彈的射擊,更擋不住火炮的轟炸。朝廷的供應充足,也就逐漸形成了以火力製勝的戰術打法。

  當然,明軍也從未放棄近戰肉搏,大力宣揚刺刀見紅的勇猛。

  火炮是遠程,火槍是中程,刺刀是近戰,能頂住這三板斧打擊的,建奴不行,北虜就更用說了。

  毛文龍和陳繼盛談論著、商量著,終於把最終的兵力敲定在兩萬六千左右。這既比較靠譜,想必也不會讓朝廷的財政太過緊張。

  “大帥入京麵聖,還應主動請萬歲派遣監軍。”陳繼盛看著毛文龍,說出了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

  毛文龍垂下眼簾,也明白陳繼盛的意思。要想坐鎮遼東,自然要得到萬歲的信任,打消萬歲對武將擁兵自重的顧慮。

  盡管在東江開鎮之後,萬歲就派出了鎮撫司的人管糧餉、軍法、情報,除了不幹涉指揮,也有監軍的作用。

  但這可能是萬歲為了戰局改觀所作出的權宜之計,如今遼東已平,你還不自覺,豈不讓萬歲為難?

  哪怕是萬歲沒有這個意思,你主動請派監軍,這樣的姿態也會贏得萬歲的好感,表明你沒有跋扈自傲之心。

  思慮已定,毛文龍頜首表示同意,緩緩說道:“萬歲要在遼東實施軍政分離,提高武人地位,某等自當令聖上安心。”

  陳繼盛暗自鬆了口氣,他還以為要多費唇舌勸說,毛文龍才能答應。沒想到,會這般痛快。

  想想也是,入京麵聖自然是要讓萬歲滿意,給萬歲留下好印象。坐鎮遼東的主將又不是非你不行,可千萬別讓萬歲不高興不放心。

  兩人直聊到夜靜更深,才算是把事情最後敲定。覺得再無問題了,陳繼盛方才告辭而去。

  毛文龍喝著茶水,靜下心神,又重新提筆,寫謝恩奏疏。

  盡管他馬上就要出發,但這奏疏卻是程序,哪怕比他會晚到京城,也是臣子必須要做的。

  同樣的夜深人靜,遼東經略熊廷弼也在燭光下寫著奏疏,卻是密奏。

  毛文龍得封受賞,作為平遼作戰的主帥,熊廷弼這邊卻沒有接到聖旨,卻是皇帝的密信。

  遼東需留多少人馬鎮守?主將由誰擔任比較合適?每年向北拓展多少裏,比較穩妥合適……

  皇帝的計劃已經基本確定,隻是在細節上還要征詢下老熊的意見。

  熊廷弼知道皇帝沒有馬上封賞的原因,袁可立還不是一樣。好飯不怕晚,這是比較通俗的解釋,也是皇帝還沒有最後確定遼東主將的正常表現。

  實際上,與毛文龍同等官品的還有數個總兵,包括京營飛騎的周遇吉、曹文詔,登鎮總兵張可大等人。

  但他們都有先天的弱勢,除了資曆,就是對遼東不夠熟悉。對毛文龍來說,這當然是他的優勢。

  可要是皇帝對毛文龍不滿意,也就不排除將熊廷弼繼續留在遼東。

  熊廷弼也不是不能留下,隻要皇帝決定了,他自然也會兢兢業業,完成滅奴和拓邊的任務。

  沉吟著,思索著,熊廷弼的措辭比較謹慎,他推薦了毛文龍,把鎮守遼東的人馬確定在三萬。

  料敵從寬,熊廷弼不想壓得太狠,讓遼東主將難做,哪怕這個主將最後是他。

  “重建遼東尚未正式開始,萬歲就已經把拓邊提上日時議程……”

  熊廷弼放下筆,抬頭望著牆上的地圖,陷入了長長的思索。

  北邊是草原,是海西,人煙稀少,環境惡劣。而阻擋明軍北進的主要因素,卻並不是這些,而是糧草物資的運輸供給。

  奴兒幹地區為何被定為羈縻之地,為何宣宗時內遷奴兒幹都司於三萬衛(今遼寧開原)?

  原因其實很簡單,奴兒幹地區苦寒,道路不便,朝廷財政的負擔很大。

  宣宗實施戰略收縮,放棄安南、內遷奴兒幹、解散下西洋人員,以休養生民為念,在文治上可稱為賢君。

  但熊廷弼卻並不讚同此舉,並且認為在天下全盛之時施行收縮政策,令人遺憾。而邊疆事務雖然繁雜,但用最簡單的方式處理,往往也並不合適。

  手在地圖上向上劃動,熊廷弼估算著距離。若以開原或建州為基地,明軍向北拓展的話,十裏一堡,三十裏一寨,推進數百裏也沒問題。

  但要考慮到物資的運輸供應,熊廷弼的手指又往下縮,定在百裏左右。

  皇帝的問題不好準確回答,重建遼東的具體進展如何,明年是否風調雨順,糧食產出有多少,都是不能確定的事情。

  而向北拓邊,還要以遼東為基地,這些就都要考慮在內。光靠外運糧食來支撐,軍民加在一起要耗費多少?

  熊廷弼苦笑起來,覺得要把這些問題都向皇帝說明才好。萬歲對於拓邊擴張的熱切,他是清楚的,可也不能太過急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