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無題
  對於皇帝的深遠算計,王一寧並不知曉。但隻看眼前的好處,卻也得佩服皇帝的精明,盡管他不知道後世慣用的“招商引資”這個名詞。

  “大人放心。”王一寧恭謹地答道:“大城鎮的商鋪已經統計過半,最多再有一個月就能全部完成。等到開春,有些商鋪的修繕,也要納入以工代賑的項目之內。”

  袁可立微笑頜首,說道:“光是農耕,還不足以盡快重建遼東。商業繁榮,貨物來往,方顯遼東經濟之複蘇。”

  王一寧點頭讚同,這是報紙上講過的,農耕是根本,而大力發展工商,方能更快地提振經濟。

  不隻遼東,朝廷對其他地方的建議也是一樣。隻不過,在遼東的重建過程中,給予了商會更大的優惠。

  可以預見,將觸角伸入遼東的將不隻是中華商會,江南商會和海商總會將是最有力地競爭者。

  有競爭,官府才能占有主動權,在重建遼東的時候,讓各大商會為遼民多讓利。

  章程已經定下,商鋪將采取競拍,先是大商會,後是小商家,誰都可以參與。

  地點最好的,自然是大商會的囊中之物,就看你的眼光夠不夠長遠,是不是更有資本。

  “返鄉遼民的安置也正在統計規劃,爭取在春耕前完成。”王一寧不待袁可立詢問,便先進行了匯報。

  返鄉遼民的數量很大,目前安置的是戰爭時期在沿海島嶼避難的,不斷投奔到光複區的,以及新解放出來的。

  按照製定出來的優先原則,退役官兵和軍屬可以隨便挑選村鎮,甚至是城內的空宅;光複區的百姓則排在第二位,他們也為戰爭出了力;新解放的隻能排在末尾,哪裏有空地就安排到哪裏。

  而從關內返鄉的遼民,因為時間的關係,就隻能是由官府分配,也沒有了選擇的自由。

  當然,有錢人除外,你要在城內買房,經營他業,官府除了登記入籍,也管不著。

  至於開墾不在官府丈量耕地之外的荒地,朝廷也有優惠政策:兩年不收賦稅,墾十給二。

  同樣的,官兵參與春耕,則享受墾十給三的優惠。待到退役時,一並加到發放土地的數量裏。

  可以看出,朝廷推出一係列優惠政策,其主要思想便是不白白役使。不管你是老百姓,還是士兵,幹了不白幹,對自己總有好處,也能激出更大的積極性。

  其實很多人都看出了皇帝的脾氣稟性,他振臂一呼,你隻要熱烈響應,積極參與,就總會有你的好處。

  這樣的例子很多,海商總會、中華商會便是最典型的。一個壟斷海貿,一個壟斷北方邊貿。都是給皇帝捧過場,為國家出過力的,都沒有虧待他們。

  袁可立對王一寧的工作十分讚賞,正想著讓他下去休息,王一寧卻向他訴說了心中疑惑。

  在袁可立幕下幹了多年,感情有,還很不錯。王一寧不向他詢問,向誰詢問?況且,有些問題是不好宣之於外的。

  “軍政分離,這並不算新政。”袁可立沉吟了一下,說道:“在東江鎮不設文官或宦官監軍,就已經打破了傳統。但要說就對軍中將帥沒有控製,你還是對此了解得不夠透徹。”

  停頓了一下,袁可立繼續說道:“其實,從武學建立,萬歲就已經以另外一種方式開始了對軍隊的控製。”

  王一寧說道:“大人說的是軍中派駐的廠衛,起到了監軍的作用?下官覺得還是有所不同的。”

  袁可立笑了笑,說道:“廠衛隻是監督匯報,確實沒有監軍的權力。那你說,文官或宦官,又有幾個懂軍事,讓他們擁有幹涉軍事指揮和行動的權力,難道不容易犯錯?”

  “楊鎬、袁鳴泰、王化貞,以文人統軍,這都是深刻的教訓,不可不吸取呀!”袁可立輕輕歎了口氣,說道:“能這麽快平遼,萬歲的整軍策略可見是成功的。”

  “下官豈敢非議萬歲的策略。”王一寧趕忙解釋道:“隻是軍政分離後,若是軍人在地方違法犯罪,地方官府便不好處置。”

  袁可立搖了搖頭,說道:“你怎知要官府處置?政務在改革,軍隊也是一樣。糧餉、軍法是朝廷和兵部直接委任軍官管理,主帥亦無權幹涉。”

  王一寧眨了眨眼睛,立刻明白了。

  軍隊要穩定,一是糧餉充足,二是軍紀嚴明。而朝廷抓住這兩個權力,就是主將有不軌之心,也難以成事。

  況且,軍官都要經過武學這一遭再分配,是忠於朝廷和萬歲,還是忠於上官,可想而知。

  主將有指揮權,但要看你發的是什麽命令。可要是想造反,不用朝廷派軍隊鎮壓,就是下麵的軍官和士兵,又有多少會聽你的?

  當然,事無絕對,也沒有什麽盡善盡美。但皇帝的這些舉措,已經把擁兵作亂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放心吧,隻要管好份內政務,做好本職工作,不用擔心其他。”袁可立溫言寬慰道:“新任吳巡撫雖有才幹,可對遼東不甚熟悉,還是要倚重你們這些本地官員。”

  “下官省得。”王一寧躬身回答,“老公祖也請早些休息,多多保重身體。”

  袁可立捋須微笑,說道:“還有一件事情要你去做。過幾日毛帥便要入京述職,經過本城時,接待要隆重一些。平遼的有功之臣,不可冷落。”

  哦,毛文龍要入京述職了,竟然是先於袁可立和熊廷弼?

  王一寧稍覺詫異,可馬上就明白過來。

  若論信任,袁可立和熊廷弼顯然是在毛文龍之上,才會留在遼東坐鎮。而毛文龍述職之後,是否還會返任,就在兩可之間。

  有袁可立和熊廷弼在遼東,就是皇帝覺得毛文龍不宜待在遼東,也不會擔心出什麽大事。

  王一寧恭謹應下差使,轉身告退,不易覺察地瞟了一眼書案上的密奏匣子。

  這個東西厲害呀,不得聖上信任不會賜予此權力,直接與萬歲書信來往,令人羨慕之餘,也要心生凜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