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遼東試驗區百姓的憧憬
  從來就有些人腦子靈、心眼兒活,或者說是善於觀察和琢磨,能夠跟上時代的變化和步伐。

  當然,在封建社會就是要體察上意。這個上意,可以說成是皇帝的喜好和心理,也可以說成是朝廷的政策變化。

  曆史上,抓住這樣機會,一飛衝天的並不在少數。說是投其所好也罷,說是適應潮流也好,這種人也不好說是絕對的好壞,

  吳用先的這個遠房親戚也算是個讀書人,介於學霸和學渣之間。作個教私塾的先生是滿夠格,可要科舉登科,卻是基本無望。

  但人家看到了機會,就是皇帝所推行的吏轉官。盡管這個製度以前也有,但卻要求極嚴,難度極大。

  而朝廷在這幾年時間裏不斷加大規模,吏轉官的難度大降低,人數則大大增加,似乎有逐漸與科舉仕途分庭抗禮的趨勢。

  當然,這兩種官的性質不同,一種是考上的,一種是熬上去的。

  可你既然考不上,那就用時間來彌補。先入衙門做個小吏,不犯錯的話,幹上兩三年就可以參加轉官考核,合格的話照樣能穿上官服。

  而且,現在的吏在待遇上也有所提高,皇帝簡拔的幾個也很有榜樣的作用。打破了胥吏無上升空間的傳統,也很有助於胥吏的廉潔,除非你不想當官晉升。

  所以,這個遠房親戚便想走“熬”官的道路。先跟著吳用先作個長隨,然後在衙門裏謀個差使,有了吏的身份,再向官這個階層攀登。

  科舉是千軍萬馬走獨木橋,大多數的讀書人都要被淘汰下來。吏轉官這個製度的完善,等於是又給了這些落第者一次機會。

  而在皇帝的定義中,官是公務員,吏是合同製,幹活兒最多最累的,卻恰恰是合同工。

  在後世還給合同工轉正的機會呢,沒有希望,誰肯賣力呀?

  吳用先並不是完全了解皇帝的心思,對這個遠親也不好安排,沉吟良久,才對夫人說道:“待為夫與他談一下,讓他去學院,走正常的途徑為吏吧!”

  想當胥吏,現在有兩條道路,一是地方官員在當地招募,象書案、衙役等等;其次則是入學,象呂輕厚、呂曉布那樣。

  而通過入學再分配成為吏員的,很受上官的歡迎。因為他招募的胥吏,若是犯了事兒,多少都有些責任;而朝廷分配的,就追究不到他頭上了。

  “老爺早些休息。”夫人起身退下,還不忘叮囑。

  吳用先連連點頭答應,等夫人一走,他又挑亮蠟燭,繼續審閱文件。

  皇帝對重建遼東如此重視,正如吳用先所說,是將此地作為“試驗區”。

  既有試驗,若是成功就必然推廣,吳用先可以想到皇帝的最終目的可能是整個大明的所有地方。

  而且,遼東雖複,建虜猶存,平遼滅奴的目標隻能說是達成了一半。按照皇帝的性格,怎麽可能放棄?

  要繼續向北進兵剿殺,遼東作為基地,至少要達到自給自足的程度。十數萬軍隊,百多萬百姓,光靠朝廷運糧供應,再大的家業也會敗光。

  再者,還有哈達、葉赫、烏拉等部的女真人,投誠歸降固然削弱了建虜的實力,也加快了平遼的進程。

  但如何保證他們安分老實,如何利用他們去打擊建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還有蒙古諸部呢,皇帝有計劃,但實施過程中是否順利,會出現什麽樣的變數,也是很不確定。

  歸化,入籍,成為大明子民,為大明效忠出力……

  吳用先捋著胡須,琢磨著計劃的可行性,以及皇帝對此更深層的考慮。

  …………………

  夜已深沉,萬家燈火。

  二丫爹推著車子,和女兒有說有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朝廷取消宵禁令已有數月時間,城門還關,但城內的活動卻不受影響。

  大家都認為是皇帝要彰顯大明的安定,要有盛世氣象。其實,皇帝想的是拉動消費,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和繁榮。

  而敢於這樣做的原因,自然是五城兵馬司經過改組加強,已經具備了彈壓城內變亂的實力。

  騎警,這一新事物,新名稱,也在大明京師逐漸為人們所熟悉。

  教坊司的解散,樂戶的豁賤為良,則大大促進了京師的娛樂業的發展。

  夜間娛樂的興起,對一些小買賣自然是利好。比如二丫這一家,賣烤紅薯、炒瓜子等零食,收入就比以前多了不少。

  “爹已經打聽清楚,回遼東全憑自願。朝廷出了些政策,比如賒農具、種子,可也要遼東的當地官府發放。”二丫爹臉上帶著笑意,緩緩說道:“咱家的路費是夠了,過完年就準備準備,咱們回家。”

  二丫點了點頭,又有些擔心地問道:“回到遼東,還要蓋房吧,這也是花費呀!”

  “朝廷說給蓋房子,隻是要三年給官府出百天的勞役。”二丫爹並不是很為難的樣子,咧嘴笑了笑,說道:“修路啊、蓋官倉啦,都不是太過繁重勞累,還管飯。”

  停頓了一下,二丫爹又補充道:“還有以工代賑,出力給糧。這樣的話,熬到秋天收獲,第二年就不愁了。”

  二丫見爹爹說得輕鬆,顯然是已經計劃多時,比較有把握了,她也放下心來。

  “回到遼東,還能象現在這樣賣東西掙錢嘛?”二丫已經幹慣了,不覺得苦和累,倒是認為比種地輕鬆許多。

  二丫爹撓了撓頭,不太確定地說道:“要是住在城裏,興許還成。可要住在鄉下,賣給誰呢?”

  “賣給路過的人呀!”二丫好象也想過這事,眨著大眼睛說道:“村口或是路旁,最好有棵大樹。夏天在蔭涼下賣渴水,冬天賣烤番薯,熱騰騰、香噴噴,誰都想一塊呢!”

  二丫爹嗬嗬笑著,寵溺地摸了摸女兒的頭,說道:“好,咱家就多種番薯,讓你去賣。”

  二丫滿意地笑了,回憶著家鄉的樣子,也憧憬著將來的家是什麽樣。

  應該是有幾間大房子,有個大院子,能種些花草。她還想養條小狗,圍著她腳旁跑跳玩耍;嗯,養些雞也好,雞蛋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