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問詢帝師
  葉軒已存了趕客氏出宮的心思,但在表麵上還虛應故事。冷淡是有,但厭惡之情卻沒有顯露出來。

  要說客氏,姿色是有,堪稱妖媚。對於缺乏母愛的天啟帝來說,年紀大反倒成了優勢,成了他喜歡的優點。

  但葉軒卻不為所動,辣麽多美女等著自己呢,非要啃這個老菜幫子?

  別說剛剛指定的皇後和妃子了,就是身旁隨處可見的宮女,也都模樣周正。隻要自己願意,上了便是。

  葉軒吃飽喝足,看著還膩在身旁的客氏,心裏這個煩哪!

  皇後已經立了,意味著後宮已經有主,肯定會有大臣上奏諫言,遣客氏出外。嗯,自己也好順水推舟,將這個老妖精送出去,省得再來礙眼。

  葉軒思議已定,又敷衍了幾句,便借口要休息一會兒,打發走了客氏,並屏退了宮人。

  這個小東西是來幹嘛的?

  室內安靜下來,葉軒開始琢磨研究吃了禦廚做的魚,正懶洋洋地趴在桌案上的小白。

  臨清獅貓是由波斯貓與魯西狸貓繁育而來的後代,性情溫順,毛長而柔軟,雪白被毛的最為珍貴。

  小白還沒長大,但“異瞳”卻相當地明顯。黃眼金光閃閃,藍眼則悠遠深邃,象藍天,象大海。

  “喵嗚!”小白輕柔地叫了一聲,小爪爪洗了把臉,一隻藍色的眼睛半閉了起來,隻剩下黃金眼與葉軒對視。

  葉軒看了半天,不明所以,又伸手摸著雪白的皮毛。除了柔軟光滑,依舊沒有什麽激活技能的感覺。

  什麽金手指,隻要不是點石成金的手指,對老子來說,就沒啥用。

  一個九五至尊的皇帝需要外掛嗎?需要嗎?需要嗎?

  穿越者最大的優勢不就是熟知曆史走向嘛,那不就是最大的作弊器?

  盡管葉軒不是曆史專業,不是熟知每個曆史人物,但好歹是看過《竊明》和《明朝那些事兒》,在網絡上口沫橫飛的明粉呢!

  嘴角抿出一個弧度,葉軒嘿然一笑,他覺得自己悟了。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什麽金手指、外掛、係統,想要得到,肯定會有所付出。大忽悠已經說得很清楚,他肯定想著從老子身上得到些什麽。

  葉軒恍然大明白,放鬆地往椅中一靠,不再為什麽金手指浪費腦筋。

  嗬嗬,別人有係統,是掛逼,老子有隻貓。

  正在葉軒放鬆之際,魏大爺躬身而進,跪倒稟告:“皇爺,諸臣已至文華殿。”

  “嗯!”葉軒懶懶地應了一聲,喝了口茶水,吩咐道:“先請孫師、袁師來。”

  為什麽改了主意,因為葉軒有了新的想法。

  具體來說是兩方麵:一是他對明朝的體製還不太熟悉,依靠前世網上得來的信息可能有問題;其二則是他想晾晾那些朝臣,先來個下馬威。

  魏大爺領命出去,時間不大,便前來稟告,孫承宗和袁可立在外候見。

  得到葉軒的首肯,兩位帝師進殿,跪倒拜見。

  “兩位愛卿免禮。”葉軒向上抬了抬手,又補充道:“賜坐。”

  “微臣謝主隆恩。”孫承宗和袁可立謝恩後,恭謹地坐在宮人拿來的繡墩上。

  宮中規矩森嚴,皇上賜座也有定製,可不會是什麽靠背椅,而是繡墩。

  晚明文震亨的《長物誌》上記載:“宮中有繡墩,形如小鼓,四角流垂蘇者,亦精雅可用。”

  就是這小繡墩,兩位帝師也沒有坐實,半簽著屁股。

  盡管有天啟帝的記憶,葉軒對孫承宗的相貌也是暗暗稱奇。

  這臉相長得粗豪,連鬢胡子很濃很重,說是張飛,或者李逵,也有人信。

  相比之下,袁可立的形象倒是文縐縐的,正是明朝文官的主流。

  葉軒命宮人奉上茶水,才緩緩開口說道:“朕今日批閱奏折,為遼事而憂心;經撫不和,恐成禍事。”

  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的不和,已經有數月之久,朝中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此時皇帝開口詢問,孫承宗和袁可立都有些訝異,但轉而又很欣慰。

  陛下雖年幼,已經開始關心軍國大事,好事兒啊!

  孫承宗稍一沉吟,拱手道:“陛下睿智英明,將相不和,戰事堪憂。內閣數有議論,尚未有定。”

  袁可立拱手道:“臣在京師,不悉遼事。經撫各有言論,臣不敢定其真偽。”

  還是得自己先定下調子,兩位帝師才能暢所欲言啊!

  葉軒對兩位帝師的謹慎言語並不為忤,他們不知道曆史的發展,對於遼東的情況也不是很了解,當然不敢確定能、王二人誰對誰錯。

  “王化貞素不習兵,輕視大敵,好謾語。”低沉的話語從少年皇帝口中緩緩流出,“熊廷弼三方布置之策,朕以為極好。”

  孫承宗和袁可立互視,顯露出驚奇之色。

  葉軒還在繼續說道:“年前遼東重鎮沈陽、遼東首府遼陽相繼失陷,遼河以東盡淪為後金所有,群臣洶洶,上奏起用熊廷弼拯救危局。然現熊廷弼雖為遼東經略,卻手中無兵、徒有其名,豈能得以施展?”

  薩爾滸之戰後,遼東軍事形勢急轉直下,由攻勢變成了守勢,由優勢轉成了劣勢。

  如何收拾遼東殘局,成了一塊燙手的山芋。此時,宅在老家多年的熊廷弼,才被人想起來。

  熊廷弼臨危受命,飛速趕到遼地,察看地理形勢,招集流民,修整防守戰具,分派兵馬駐紮,使軍心民心重新穩定下來。

  形勢稍為穩定,東林黨立刻又歡實起來,姚宗文、馮三元、禦史顧慥等先後彈劾,什麽無謀,什麽欺君,終於迫使熊廷弼辭職,換上了自己的同誌袁應泰。

  然後,在天啟元年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沈陽、遼陽相繼失陷,袁應泰畏罪自殺,遼河以東全部失守。

  此時,朝廷裏大臣們又想起了廷弼。

  於是,過去彈劾熊廷弼的人加以治罪,天啟帝又下達詔書從家裏起用熊廷弼。這一回,東林黨又趁機提拔王化貞為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