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風波不斷
  第61章 風波不斷

    “淩王弟”一沒出聲的趙衡開口,麵慈聲軟道:“皇兄駕崩,身為嫡親弟弟,心中悲痛,朕能理解。”

    “朕初登基,還需各位皇族宗室、文武百官輔助,王弟雖殿前失儀,朕體諒你心境,念及手足之情,今日不予追究,望王弟下不為例。”

    趙鈺看著龍椅上的人,過去那個唯唯諾諾的趙衡如今一改前態,脫胎換骨了般。

    “臣有事啟奏”

    一位臣子站了出來,“身為君王禦醫,卻在皇帝駕崩之後消失不見,此事確實說不通,以微臣之見,還是先將這些禦醫找到再做定論。”

    許是趙衡柔和的態度讓臣子們有了勇氣,另一名大臣也站了出來。

    “臣附議,這樣也好安慰臣民之心。”

    太後閉上雙目,像是在隱忍著什麽。

    趙衡溫和一笑,“朕明白,眾卿家言之有理。”

    新帝寬和謙善的樣子,實有仁君之風,讓心有不服的官員一時無法反駁。

    隨後,趙衡散了早朝。

    文武百官心知肚明,這趙衡是太後養子,早先帝在世時,就是太後扶持登儲之人,文景帝膝下有子,又有淩王這個同胞弟弟,無論如何也不會將帝位傳給這個異母兄弟。

    太後和益王二人這番可謂是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

    可有什麽辦法,淩王說的再有理,終究沒有證據,而太後手中的遺詔,玉璽卻是實實在在加蓋在冊,縱然二人陰謀眾人心如明鏡,可這麵兒上的工夫他們都做圓滿了,實在讓人不好推翻。

    太後親自作證,一國之母身份在那兒擺著,誰人敢明目張膽質疑。

    ————

    禦書房

    “就知這淩王不服氣!”

    沒有外人後,趙衡也不裝了,一張臉布滿陰贄。

    “不用擔心,他也好,文武百官也罷,再懷疑又如何?沒有證據也無法指認我們。”太後氣定神閑。

    趙衡手指撚著珠串,低吟,“瞧著今日朝堂上眾臣態度,還是有不少不服朕這個新君,加上淩王這麽一鬧,那些人更被動搖了,看來是要該采取些手段了。”

    “不管怎麽說,這也算半個身子坐上皇位了,淩王手中無兵權,就憑這點,他掀不起大風浪!”太後寬慰著。

    趙衡嗯了聲。

    太後長長舒了口氣,唇角一勾,“這麽多年韜光養晦,總算是守得雲開見日出了。”

    “是啊。”趙衡也感慨。

    自文景帝登基後,太後與益王二人為保全自身,一個日日吃齋,靜心禮佛;一個小心翼翼,唯唯諾諾。

    與世無爭的樣子騙過了所有人。

    實則二人對皇權從未死心,暗中勾結,秘密部署。

    ————

    淩王府

    “皇後娘娘憂心聖體,聽了宮人建議,去皇家道觀為聖上祈福;小的照王爺之命前去打聽,已探得消息,當日那幾名向皇上進言請親王外出平複鹽商一案的官員,都是太後和益王的人!”

    是他們設下的圈套!趙鈺額上青筋暴露。

    太醫院那幾名為皇帝診脈的禦醫,定都是太後他們的人,所以皇帝身體一直未能康複。

    將病情拖上一段時間,再找機會將君王身邊有影響力的親近手足全部調走,趁機對皇帝下手!

    一切都是他們密謀好的!

    想到當時兄長處境,他該多無助,九五至尊,任由亂臣賊子作弄,趙鈺一拳擊在桌上。

    兄長登基後,他不止一次相勸防著益王太後等人,可皇帝宅心仁厚,並未將此放心上。

    【那晚,益王喝多了酒,一通哭訴,直言從小太後對他嚴厲苛刻,時常斥責他沒出息,不配做王子皇孫,他討厭太後,在太後膝下這麽多年過得並不痛快。】

    【朕想著,益王懦弱的性子大抵也是被太後這麽養成的。】

    【自朕登基後,益王比從前更甚,他害怕朕心有芥蒂,據說成日提心吊膽,他甚至跟人說話連對視的勇氣都沒有,每M,L,Z,L,每瞧見他那小心翼翼的模樣,朕都心疼。】

    【罷了,如今大局已定,朕也不會為難他,到底是手足兄弟。】

    想到過去兄長的話,趙鈺苦澀不已,“皇兄啊,你看看,這就是你心疼的益王,看看他如今都幹了什麽!你若早聽臣弟之言,何苦會有今日!”

    痛定思痛,絕不能讓趙衡和太後等人得逞!

    這夜,淩王一夜未眠,籌謀如何聯合大臣將益王一黨陰謀粉碎,可在次日天剛亮,便聽聞一個消息。

    昨日早朝站出來聲稱要找到禦醫的兩位正義臣子,昨夜被人暗殺了!

    一時間,京城暗流湧動,陰霾下,人心惶惶。

    “他們這是在示威!”趙鈺恨得咬牙切齒,“殺雞儆猴,小人伎倆!”

    太後和趙衡這招雖不高明,甚至陰狠卑劣,但在血的教訓上,人們總是有所顧忌。

    果然,在此一事後,朝臣們被震懾了住,原先心有不忿的臣子幾乎都乖乖閉上了嘴。

    這情形讓趙鈺舉步維艱。

    “王爺,你要為自己想想呀!”康安擔憂著,“您是文景帝嫡親弟弟,益王他,他不會放過您的!”

    “恕小的多嘴,昨日您真不該在大殿上跟他爭執,這豈不是讓他找著理由給您下罪?”

    淩王笑得淒然,“你覺得,我若乖乖認了趙衡這個皇帝,他就會放過我嗎?”

    康安語塞,是啊,太後他們密謀了害死了文景帝,為防主子記恨,隻會斬草除根!

    “就是因為我是皇兄親弟弟,有這個身份在,無論我在太後和趙衡跟前是何態度,是逆反還是順從,他們都不會放過我。”

    “當他們決定害死皇兄之時,我亦是他們名單裏的被判了死刑的人,是皇兄走後他們第一個要對付的人!”

    “他現在是皇帝了,有一千種讓我死的方法,與其對他卑躬屈膝將來依舊是死在他手中,我寧可光明正大與他對峙,當著文武百官麵,控訴他們罪狀。”

    激起百官憤慨,拉攏力量,趁朝臣質疑、帝位不穩之際拉下馬。

    否則賊人登上皇位,必定培養勢力,日後更難對付;

    否則他這做同胞弟弟的都認了此事,那文武百官誰還會為兄長說句話?如此一來,隻會讓趙衡順利坐上皇位,而之後,那人扭頭就會除掉自己。

    這豈不是給他做了嫁衣!

    趙鈺的計劃,昨日在早朝上確實奏效,明顯朝臣們對趙衡和太後有了看法。

    但小人的手段永無下限,趙衡派人暗殺朝廷命官,殺雞儆猴震懾朝臣。

    兩條人命擺在那兒,誰還敢站出來說話?臣子就是臣子,誰做皇帝他們都是臣子,在身家性命麵前,有幾人會為一個已逝去的皇帝賠上自己性命,與他們而言,駕崩的人本也不是自己骨肉血親,關鍵時刻,還是保全自身為上。

    人們還沒從臣子被暗殺一事的陰霧中走出,緊接著,一道聖旨隨之而下。

    【淩王參與信陵鹽商一案,與當地官員鹽商勾結,貪贓枉法,中飽私囊,以欽差身份包庇犯事者,玩忽職守,罪大惡極。

    人證物證俱在,念其親王之尊,不處以極刑,今日起,幽禁王府,無聖旨不得踏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