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第107章

    韓瀟氣急, 但也拿紀煬沒什麽辦法,早知道他是個這樣的人。

    甚至在太新縣已經去了知縣, 重新安排了人手, 古博城還沒有動靜的時候,韓瀟心裏已經清楚。

    不過他這次到灌江城,倒也不是為城主不城主的事。

    更重要的, 還是運送韓家的藏書。

    轉移藏書,是件極為重要的事。

    韓瀟想請紀煬幫忙寫封書信,有紀煬的麵子在, 橫穿涼西州各地,應該不會有阻礙, 甚至還會得到幫扶。

    畢竟紀煬的名聲在西北一帶, 早就聲名鵲起。

    隨著灌江府的穩定, 變得格外不同。

    韓瀟想著寫信過來, 紀煬肯定也會同意, 但自己親自過來,不僅能看著藏書運走, 還能表示誠意。

    紀煬當什麽事, 這點要求自然滿足, 甚至還蓋了知府的印章, 表示鄭重。

    轉移藏書這種事,用官府背書也沒問題。

    畢竟他家的藏書損毀一件,都是極大的損失。

    紀煬甚至還慫恿都備份一些, 省得後人找典籍的時候要去墳堆裏,不對, 要去墓室裏找。

    那時候能找到點殘本, 都能讓人欣喜若狂。

    沒想到紀煬隨口說說, 韓瀟還真沉吟片刻,竟然是放在了心上。

    對古舊書籍來說,每翻動一次都是一種損傷,如果全都抄錄確實是個大工程。

    韓家卻能潛心去做,他們身上特有的讀書人風骨格外不同。

    等墊著厚厚稻草的書籍慢慢運過來,如果快馬十天的路程,估計馬車會專挑大路,至少要走一個多月。

    這車子也更為平穩,都是專門找來運書的。

    如果不是古博城還有事,韓瀟估計都會親自護送,不過韓家其他族老叔伯也在,他們因為這件事,特別從潞州過來。

    來這一趟,心裏感慨萬分,甚至覺得,如果紀煬早來一兩年,他們韓家肯定不會搬走。

    看看現在灌江城的模樣,他們最能知道其中變化。

    韓家本就對紀煬心有好感,除了老是“誆騙”他們家主辦差之外,其他都挺好的。

    但眾人看著辦差的結果,心裏已經有很大不同。

    紀煬在他們臨行前還道:“如今已經六月中,還要有大半年的時候就要科舉,不知韓家可有想法?”

    韓瀟跟韓家叔伯等人卻並不回答,想了這是紀煬,才開口道:“陛下年老,皇子年幼。”

    之前說過,韓家是會等到局勢完全平穩的時候再考慮科考的事。

    前幾年考慮過,但還沒準備好,汴京那邊就發生幾個大臣去世,朝廷為陛下幼子事爭吵,接著灌江府也因為汴京的爭執無暇顧及,從而災禍連連。

    到那會,韓家已經不再想去科舉。

    直到現在,以韓家準確的判斷來說,如今朝堂不穩,誰都有可能獨占一方勢力。

    此時科考,時局不安,不符合他們韓家求穩的態度。

    故而明年並不打算參加科舉。

    那八個字,陛下年老,皇子年幼。

    已經是他們的態度跟分析。

    紀煬點點頭,並不說對與錯。

    每個人的立場不同,選擇也不一樣。

    像韓家這種世族,縱然如今沒落,可他們是有自己底蘊跟智慧的,否則也不能延綿這樣久。

    韓瀟卻微微皺眉。

    以前他還能安心選擇避世。

    可離開灌江府,再回到灌江府,他總覺得自己想法有些不同。

    好在韓瀟不是個多思多慮的。

    著眼當下,才能更好地生活。

    往前看,往後看,都會憂慮。

    還是趕緊回古博城,當好他的代理城主吧。

    那邊的事情確實很多。

    組織百姓耕田,招募兵士,修建城牆,準備迎接工部去的工匠。

    一件件的,根本沒讓人有多想的時間。

    不過也不是所有書都被拉走,留下的韓大夫則把一車子醫書留了下來。

    因為聽說義診的事,韓大夫準備從古博城到灌江城,一是繼續教導五姑娘醫術,二是也跟著義診。

    韓瀟自然不介意韓大夫這樣做。

    知府夫人本就聰慧,對醫術也有鑽研,有個好師傅帶著,事半功倍。

    韓瀟送走那些書籍,留下韓大夫跟醫書,這才帶著家仆回古博城。

    不過走的時候,還是對紀煬道:“等你們巡查到古博城的時候,說不定工部的人已經到了,那時候一起看看這城牆到底怎麽修。”

    “不修好城牆,那古博城帶著後麵的邊城連不到一起去,需要的兵士太多,想趁火打劫的草原部落也多。”

    城是到手了,如果要連接到一起,還是需要軍事建築,跟中間幾條道路接連。

    紀煬明白,點頭:“我估計最後才會去邊關幾個縣,肯定能見到工部的人。”

    邊關太新縣,今安縣,乃至文饒縣這種,他都非常熟悉,自然要留到最後,還是前麵的最為要緊。

    韓瀟離開,紀煬等人也要第二次出發。

    這次出發,自然還是帶了學政,不管他怎麽不情願,但人到底還是被扔到馬上,周圍也沒人敢阻攔。

    其他隨行官員,卻早就準備好。

    他們經曆過前兩個月的巡查,已經知道紀大人的脾氣秉性,回來之後再整理手頭的東西,也更加了解幾個縣的情況。

    這次之後,隨行官員更加明白治下百姓需要,也更能明白,了解一個地方有多重要。

    隻有了解才能做出改變。

    第二次巡查速度明顯快了起來,等到八月回來,監督灌江城這邊收完各地夏稅,便開始第三次巡查。

    這次收夏稅,幾乎是灌江府這麽多年以來,唯一一次全都交齊了的,更是說三成便是三成,許多地方還有不同程度的補貼,所以各地百姓手裏都能有餘糧。

    本就是分給自己的土地,不用田租,田稅還少,種子化肥再給補貼,家家戶戶的日子,隨著這次豐收,顯然更加好了。

    特別是巡查過的七八個縣城,很多事情都開始著手處理。

    比如之前缺水的村子,紀煬回灌江府衙之後,便立刻派打井隊過去,同樣是官府出錢,讓各地方便用水。

    有餘糧,有幫扶,還有一項項改進的措施。

    再加上每次去巡查,還能看病。

    以至於下麵各地百姓翹首期盼知府大人他們過去。

    之前各地衙門是不想大官過來的,整個縣裏都會戰戰兢兢,大家發現紀煬過來,不是找茬,隻是找出問題,再看看解決方案,更不任由手底下的人大肆吃喝。

    那些知縣原本就在雷溫兩家還在的時候,就跟紀煬有聯係,這下見他時局平穩,還是依照之前的行事做派,心裏自然敬佩。

    等巡查到後麵的縣城時,當地百姓官員看到他們的時候,歡天喜地的。

    當然也遇到不少事,也順手懲治不少人。

    下獄的官員直接有隨行官員交接頂上,半點不耽誤事。

    時間一直到九月,紀煬他們終於走到邊關幾個縣城。

    可以說是紀煬從灌江府站穩的幾個地方。

    一路下來,隨行官員,乃至學政再看向這些地方的時候,感官更加不同。

    如果說,之前知道紀煬的本事,是把一團亂麻的地方一點點解開,但也隻是知道而已。

    有的是聽說,有的是看到汴京許多奏報。

    但真的接觸了,才知道這裏麵的事有多難。

    特別是這幾個縣城,紀煬一手拉扯太新縣,還扶持文饒縣,連另一黨派的今安縣都能照看到。

    如果讓他們過來,他們肯定不行。

    絕對不行。

    估計還沒走出太新縣,已經被當地勢力滅了。

    紀煬並未直接去太新,而是去了原本屯兵的地方寧興縣,也就是最西邊的縣城。

    這次準備從西往東走,最後去到古博城,這樣一趟下來,整個灌江府徹底走了個遍。

    之前武知縣在寧興縣這邊,這裏還被雷溫兩家勾結,讓古博王室肆意搶奪,是個多災多難的縣城。

    不說基礎建設一團糟,土地更是無人耕種,當地百姓也沒什麽正經營生,能跑的都跑了。

    現在進到縣裏,看到裏麵的百姓正在準備接茬種一季的菜,留到冬天來吃。

    雖說大部分土地還是荒蕪的,而且這裏也不能種牧草。

    畢竟是整個承平國最靠西的縣城,即使古博城回來,他們也還是邊城,那城牆一日不修好,就一日沒有緩衝的餘地。

    如果種上牧草,很容易被關外的人覬覦,到時候無異於滅頂之災。

    以前的玉縣丞,現在的玉知縣帶著手下小吏們來的時候,看到紀煬時候,眼神透著激動。

    自己做這一把手,才知道有多難。

    好在他經驗豐富,硬生生把這裏拉扯出來。

    就連水渠也都修了些,給他幾年時間,這裏一定能發展出來。

    可玉知縣一出現在紀煬麵前,紀煬身後從汴京來的進士官員們,全都敬佩地看向他。

    那小吏龔選跟魯戰率先道:“您就是玉縣丞。”

    “不對,玉知縣。”

    “終於見到您了!”

    汴京來的官員們也是同樣地激動。

    在別處,他們是高高在上的進士老爺,但在從未科考過,但自己從流外官做到流內官,還在紀大人手下做事的玉敬泉玉知縣麵前,他們隻有敬佩!

    “您就是傳說中,一個人做三份四份差事,還能有條不紊的玉知縣?”

    “我們都要跟玉知縣學習啊。”

    “玉知縣久仰大名!”

    要知道,紀煬身邊那三個小吏,嶽文塞,魯戰,龔選。

    在其他人眼裏,都已經是做事頂利落的了。

    可之前這些事,都是玉敬泉玉大人一人來做。

    這能不讓人佩服嗎?

    玉敬泉有些無奈,隻好側側身,哪有那麽誇張,隻道:“跟著知府大人身邊做事,是很省心的。”

    眾人下意識點頭。

    好像說的也沒錯?

    紀煬隻聽他們寒暄,不過該巡查還是要巡查,不會因為這是玉敬泉就放鬆。

    但紀煬跟林婉芸先去看了看玉敬泉妻兒,玉娘子等人。

    說起來,玉娘子原本在潞州扶江縣管著香粉作坊,年初的時候隻是來看看相公。

    可到了之後,玉娘子隻道這裏的土質不錯,很適合種花木,她有意把香粉作坊在這也開設一處。

    但還是那個問題。

    此處在最西邊,就怕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東西回頭被人輕易搶走。

    玉娘子見到紀煬,自然十分歡喜,笑著道:“咱們扶江縣百姓,可是最愛打聽灌江府事情的。您在這做的事,我們都知道呢。”

    “那香粉作坊經營得已經不錯,我想著此地百姓跟之前扶江縣一樣,也就想著能不能在這也做一些。”

    “隻是這裏道路不通,一個是不敢種,怕關外的人搶,二是種出來怎麽售賣。”

    聊著聊著,自然又聊到正事。

    不得不說,玉娘子不愧經營作坊多年,心裏已經有些思路。

    紀煬笑:“等城牆修了,關市照常開了,那就賣到關外去。”

    這話的意思是同意這樣做。

    玉娘子心裏興奮,她想的果然沒錯!

    她當然也有私心,看著他們知縣大人的升遷,就知道政績有多重要,她在寧興縣用自己知道的來辦香粉作坊,讓本地百姓創收。

    回頭,回頭過個十幾,二十年,她相公也能當個什麽知府知州的?

    自己一手創辦的香粉作坊也更有成就感。

    總感覺突然有了目標。

    紀煬派出去的人走一圈,既感慨這裏的艱苦,還感歎玉知縣的努力。

    站在縣城周邊,都能看到關外的大漠。

    此處也確實凶險。

    不是所有人都能放棄十分安逸的太新縣,主動過來的。

    因為玉知縣的寧興縣問題比較少,紀煬他們也不多做停留,等到年末的時候,他也要去灌江城考核,到時候有的是時間說話。

    從寧興縣離開,自然再往西邊的今安縣。

    還沒進這裏麵,紀煬表情就有些不同,看了看這次專門帶上的衛藍,微微點頭。

    可以說,這最後四個縣城,加上古博城。

    他的目的除開最終地古博城外。

    這今安縣才是最重要的。

    原因自然是,這裏有鹽礦。

    之前便提過,灌江府內七個鹽礦,兩個在清查的時候,從私人手中收繳。

    如今算是都在紀煬手中。

    可這今安縣的鹽礦,卻一直在梁王那邊。

    這就不得不提起今安縣現在的情況。

    兩三年前,今安縣知縣徐銘剛來的時候,信心滿滿。

    因為他本身學識足夠,原本能參加當年的科舉,很有希望榜上有名,之後傳來宗室裏領頭人梁王在找心腹,送到邊關做官,隻要做得好,便可青雲直上。

    而且內裏也有人說了,當好那個知縣,就有可能做灌江府知府。

    徐銘家人再三考量,送他去梁王那邊,最後靠著他所學的知識,果然被選上。

    既因為學識不錯,也因為宗室的身份。

    誰能想到剛來就遇到那件事。

    好在紀煬是個不計前嫌的,派了心腹玉縣丞幫忙。

    不過汴京那邊得知後,立刻派了兩個幹吏過來。

    那會徐銘其實對縣內的事情上手一些,再過一年半載,應該沒問題。

    但幹吏一來,他也不用多操心。

    再等幾個月,又派來兩個武將。

    徐銘知道,梁王並非針對自己,而是隔壁紀煬做得太好,他隻好派人來打擂台。

    再之後的事就不用說了。

    不管梁王多少算計,在紀煬摧枯拉朽處理事情麵前,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

    那兩個幹吏,加上兩個武將,都沒能比紀煬做得更好。

    可他們也不是沒有成效,他們一起努力下,把今安縣治理得很好,在灌江府都首屈一指。

    特別是裏麵的鹽礦,經營得有聲有色。

    在關市售賣的鹽巴,多也從他們這裏出來,既因為便利,也因為內裏調配得好。

    可惜,這跟徐銘本身沒多大關係。

    他依舊能做事,但跟紀煬,文饒縣趙大人,寧興縣玉敬泉那種完全不同。

    不過他到底成長了,比如這次紀煬帶著人浩浩蕩蕩過來,他心裏明白,紀煬是衝著鹽礦而來。

    今安縣的鹽礦不是灌江府內最大,卻是最靠近邊關。

    以後關市常開,肯定要依靠這個。

    如果這裏的大筆利益流向梁王,肯定不是紀煬想看到的。

    紀煬此次過來,目標不是他,也不是幹吏物件。

    標準的對事不對人。

    讓人想恨他都沒辦法。

    因為徐銘隱約發現,這也許,同樣是他的契機。

    換做剛從汴京出來的時候,徐銘覺得,自己肯定想不了這麽多。

    但如今思路通暢,已經有些模樣了。

    不過紀煬怎麽才能從自己,或者說從梁王手中奪走鹽礦?

    這裏有兩個幹吏,有武將,當地兵權也在梁王的人手中。

    如果直接調兵過來,那跟梁王宣戰沒什麽區別,他絕對不會這樣做。

    除開梁王不說,如今鹽礦雖然在那邊手裏,可內裏治理的特別好,百姓安居樂業,生機慢慢恢複。

    紀煬也絕對不會在這個時候動手。

    那他會怎麽做?

    紀煬什麽也不做。

    他還是按照其他縣城一樣,認真巡查,認真解決問題。

    直到翻閱鹽礦賬本,點了點上麵的賬目。

    這賬目自然是假賬,雖說都知道內裏許多銀錢偷偷送到汴京,可到底不敢直白放出來。

    鹽礦假賬也好做。

    比如實際開采一百斤,報賬五十斤,另外五十隱瞞不報。

    又或者把賬目寫得格外複雜,再或者按照山澤稅交給汴京,又或者高價買了鹽礦所需的物件。

    比如取鹽的器具一個隻要十文,但花一百文來買,還是向梁王那邊買,那其中九十文不就落到他的口袋,看似交易,其實是孝敬。

    反正總有許多名目。

    徐銘沒想到,這大家心知肚明的事,紀煬竟然直接發難:“這賬目問題,誰能來解釋?”

    徐銘並不吭聲,不解釋,也不承認。

    眼看紀煬合上賬本,隻聽他道:“衛藍,立刻搜查。”

    “查查真賬本在什麽地方?”

    這怎麽查?

    他們是在鹽礦附近辦差的小院裏,可誰會把真賬本放這啊,肯定早就藏起來。

    等紀煬再去其他官員家裏搜查的時候,那兩個武將肯定已經帶兵前來!

    到時候肯定會發生衝突。

    他怎麽可能在這麽短時間找到真賬本?

    等會。

    徐銘看向旁邊幹吏。

    那真賬本一直在他們手中,不會吧?

    紀煬並不看他們,但早就跟紀煬投誠的小吏蔡源,卻忍不住緊張。

    他從粵地過來,因為熟悉海鹽的情況,所以被派來這裏。

    當時身份窮苦,被梁王賞識。

    可到了這裏之後,蔡源對此地情況心知肚明,對上司徐銘能力也心知肚明。

    等紀煬讓玉敬泉接觸他的時候,已經是紀煬朝灌江城雷溫兩家發難之後,穩坐灌江城的位置。

    想著徐銘那邊肯定敗了。

    自己也不會再被梁王提起,怎麽選擇,已經有了打算。

    其實徐銘這會大可阻止。

    但他沉思片刻,還是一言不發。

    紀煬嘴角微微翹起,不錯,這徐銘長進太多。

    沒等急匆匆趕來的兩個武將到此,真賬本已經找出來。

    這賬本上,蔡源自然是幹幹淨淨,隻有另一個幹吏目瞪口呆,指著蔡源,又指了指徐銘。

    最後看向紀煬的時候,直接後退半步。

    紀煬悠閑坐下,手指點點書桌。

    “底下小吏私吞鹽礦銀錢,此事本官必然會稟告陛下,請他決斷。”

    “本地知縣徐銘治下不嚴,疏於管教,由縣丞蔡源暫管今安縣。”

    這賬目上自然不是直接跟梁王交易,而是七拐八拐的代理人。

    而且一句話,鍋已經扣給對梁王忠心的狗腿小吏身上。

    摘開徐銘,提了蔡源。

    最重要的是,順手把靠近邊關的鹽礦收回來。

    隨行官員看著,眼神不停轉動。

    這也太簡單了吧?

    為什麽說查賬本,就查出假賬。

    說是假賬,然後就能翻出真賬本?

    他們知府大人在背地裏,到底都做了什麽啊。

    明明天天一起辦公,卻有他們不知道的事?

    可看看衛藍跟他帶著的手下。

    這必然是早就安排好的吧?

    肯定是吧?

    其實紀煬完全可以說一句,今安縣裏一半都是他的人,怎麽跟他鬥?

    等鹽礦一一清理接手,順便放了三個汴京來的官員在這之後,紀煬心裏石頭落地。

    鹽礦。

    從一開始就存在的問題,終於解決。

    那會紀煬知道梁王的人是衝著鹽礦過來,他不僅不搶,還幫著他們奪權。

    等他們奪到手之後。

    自然有自己這個黃雀接手。

    內裏跟豪強爭鬥的時候,紀煬也隻是看熱鬧。

    如今他們的熱鬧結束,也到他登場的時候。

    鹽這東西尤為重要,不止上述說的一種賺錢方法,更有買賣鹽引,以次充好等等法子。

    賺錢這東西,宗室們研究的總是很透徹。

    他們的花銷極大,是皇上都要遏製的那種奢靡。

    其他地方算了,紀煬不能看著灌江府鹽礦落到他們手裏。

    給他們花一個子都覺得心疼。

    隻是斷了梁王這個斂財的路子,他恐怕又要遭人恨了。

    還好有汴京趣聞在前麵幫他頂著。

    罵,盡管去罵。

    給你們途徑發泄。

    紀煬笑眯眯走出今安縣,手下隨行官員神情已經悄然有些變化。

    紀煬則往外看看,還有太新縣,文饒縣。

    這兩個地方他比到家還熟悉。

    十日之後。

    從灌江城出發,曆經近半年時間巡查的府衙官員們,終於踏上最後一段路。

    古博城。

    那個收複不到一年的古博城。

    眾人精神鼓舞,巡查完最後一個地方,這次的行程就結束了!

    不知道那邊又是什麽景象!

    這近半年下來,還真是受益匪淺!

    不過走到途中,因為他們動作迅速些,竟然趕上前麵歇息的隊伍。

    定睛一看,歇息的人裏麵,還穿著官服?

    他們湊在一起正在吃果子。

    “太新縣種的梨子果然好吃。”

    “對啊,皮薄水分大,還甜。”

    “他們這的水果就沒有不甜的,紀煬可真厲害。”

    聽到這話的官員們也點頭,他們在太新縣的時候,也被塞了許多水果,那邊果子確實好吃。

    山林上的果子看著都喜人。

    紀煬跟林婉芸自然也瞧見他們,再看看他們帶著的東西,笑道:“是工部的人。”

    是汴京那邊派來修繕設計城牆的官員。

    可巧了,正好碰上他們。

    古博城連接太新縣,今安縣的城牆,很快就可以動工了!

    等城牆按照舊址修好,再加以完善,灌江府的安全就會得到極大保障。

    在城牆外麵留出大塊的緩衝地。

    以後的貿易,通關,種田,養殖都有安全保障。

    雖然府衙的錢包隱隱作痛。

    但隻要能建好,那就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這城牆!他們修定了!

    灰頭土臉在旁邊休息的工部官員,實在沒想到能在這碰到紀煬一行。

    他們也知道紀煬在灌江府內巡查,這會碰上,自然高興得不行。

    眾人看向紀煬的眼神還多了熱切。

    跟著他做事,很容易升遷啊。

    工部左侍郎,以前在外地當知州,有了紀煬這個下屬,沒幾年就回汴京了。

    他們也想升官!他們也想升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