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第105章

    信件寄出, 學政那邊也安生不少,估計憋著壞主意, 而且灌江府確實被紀煬掌控, 他們也不好生事。

    隻能按照紀煬的要求,盡量讓下麵官學盡力招生。

    所謂的今年計劃也算寫了出來。

    紀煬知道他們的目的,也懶得再去管, 在他眼裏,學政這人遲早要被換下,並不搭理。

    他搭理的時候, 還算能處,不搭理的時候, 基本已經棄用了。

    再說, 這些人能做成個什麽事。

    如今春耕縣試, 才是首要任務。

    特別是給各地百姓準備種子, 提前購買耕牛農具, 才是重中之重。

    下麵人見到知府的行事作風,自然有樣學樣, 而且各地查抄的錢財不少, 其實各地衙門還算寬裕。

    所以給百姓們補貼種子很是大方。

    上行下效,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灌江府百姓無不掛念知府大人的好。

    今年的春耕, 明顯不一樣,種田是給別人種的,今年種田是給自己種的。

    加上知府大人許諾的稅收, 大家幹勁十足。

    更有知府從其他地方調來的化肥,都是隻收了成本價, 這些雖然都是瑣碎小事, 但正是瑣碎小事才構成百姓們的幸福感。

    溪流匯聚成江河, 約莫就是這樣。

    林婉芸處理左縣的事情,原先招來一些非議,但出頭的學政已經被按回去,其他人自然不敢有意見。

    灌江府各地都很順暢,經過一個冬天休整,已經有了模樣。

    與此同時,紀煬跟那學政寄出的書信也已經到了汴京。

    兩封信自然到了不同的去處。

    紀煬那個直接到了好友晁盛輝手中。

    晁盛輝收到紀煬的信並不稀奇,他們雖然相隔甚遠,但一兩個月都會有問候。

    之前還給井旭寫信,讓他們幫忙弄個玻璃出來。

    那東西弄到井旭他們頭疼,好容易找了個琉璃廠,也做不出那樣透亮的玻璃出來,隻好又去江南找門路。

    紀煬家的王伯也在幫忙,甚至找了種特殊的砂子,說是做出的玻璃更好,然後形狀還有要求。

    不過紀煬讓他們做的東西,大家一向熱衷。

    但晁盛輝家中到底隻是禁軍,對此事幫忙極少,顏海青家裏是吏部,也幫扶不算多。

    兩人還在苦惱呢,晁盛輝先收到信。

    等看完信件內容,晁盛輝直接跳了起來,別看他平時沉默,但能跟紈絝們玩到一起的,自然有點“餿主意”。

    他家媳婦兒映月郡主,每每都說他一肚子黑水。

    信裏還說,可以帶著映月郡主一起辦這報紙,隻要不透露出去是他們做的就好。

    這麽好玩的事,映月當然會參加。

    晁盛輝再次掃視一遍這封信。

    嘖嘖幾聲。

    汴京這下,又要熱鬧了。

    可辦這事,怎麽能不找顏海青跟井旭?

    當天晚上汴京酒樓,映月郡主興奮道:“宗室的八卦?那太多了。”

    “你們知道敬國公家那個十一兒子嗎?他最近納了自己大哥的妾室的妹妹的女兒。

    “雖說沒什麽血緣關係,可是嘖嘖嘖。”

    晁盛輝三人認真盤了下這層關係。

    紛紛發出震驚。

    厲害啊。

    有這種“趣聞”當“花邊”,就不愁報紙賣得不好。

    內容跟噱頭都有了。

    那就要找個“代理人”了。

    幾天之後,一個屢次中不了第的舉人,四處在搜羅罵紀煬的文章。

    說是要把這個買官的人欺世盜名之徒真麵目給揭露出來。

    消息一出,那幾個當了“先鋒”的筆者自然直接把文章送去,潤筆費都不要。

    這事自然還要從灌江府來的兩封書信說起。

    其中一封到了晁盛輝手中。

    另一份則到了禦史台裏王大人手中,經過王大人又到了國子監主簿手裏。

    主簿雖然不喜紀煬的行事,倒也沒說什麽。

    紀煬如今聖眷正濃,還收回故土,他能怎麽說,他隻有讓國子監幾個弟子看了。

    這些弟子們立刻義憤填膺。

    當了“先鋒”,寫幾篇言辭犀利的文章,在國子監跟禦史台裏傳閱,又或者拿到茶館朗讀。

    可惜紀煬是收複故土的人!

    收複故土!

    茶館的百姓們根本不聽。

    你要是能收複故土,要是能給我們這些老百姓分土地,那你也可以買官,你也可以自傲!

    所以這些文章隻是在文官的內部流傳,還沒能傳開。

    畢竟是“先鋒”,都在大家預料之內,不過再大的聖人,也經不住持續不斷的抹黑。

    以後有的是時間,有的是筆墨。

    心裏雖然這麽想,可先鋒們還是覺得不滿,本以為自己一篇文章驚天動地,沒想到連個漣漪也沒出。

    看來隻有繼續輸出了。

    總有一天,百姓們會發現“紀煬”的真麵目。

    就在這個時候,來了個落地,當不了官的書生,說要收集斥責紀煬的文章,讓更多人知道?

    好事啊!

    反正他們印了那麽多份,隻要隨便給出一張即可。

    誰料那落魄舉人來了之後,竟然挑挑揀揀,拿了比較短的文章,說報紙篇幅有限,短的文章更有力度。

    什麽叫報紙?

    怎麽還篇幅有限?

    國子監的人隻覺得這人神神叨叨,並不去理。

    那落魄書生拿了文章,七拐八拐到了一處偏僻院落。

    這地方是晁盛輝母親的私產,被他拿過來臨時做報紙印刷。

    一進到裏麵,就是油墨的問道。

    落魄書生一改外麵神神叨叨的模樣,眼神散著興奮。

    “公子們!郡主,我拿到了!”

    井旭嘖了聲:“說了別喊公子,叫我井旭就行。”

    顏海青也道:“苗書傑快來!客氣個什麽勁。”

    映月郡主朝他抬抬下巴:“讓我瞧瞧,他們到底怎麽罵紀煬的。”

    眾人圍到一直沒說話,卻明顯是這件事主心骨的晁盛輝旁邊。

    晁盛輝手中拿著一尺二長,一尺六寬的紙張,從中間折疊,可以掀開。

    現在這紙張三麵已經有了內容,都是他們手寫上去。

    分為一二三四版。

    第四頁上盡是宗室八卦,還有前朝舊聞。

    宗室八卦大多都不傷體麵,不過也能供人逗樂。

    前朝舊聞要犀利一些,更駭人聽聞。

    反正這一頁要多吸引眼球,就有多吸引眼球。

    第三頁登了近來坊間趣事,鄰裏婆媳之間矛盾,還有一些發人深省的小故事。

    閱讀性很強。

    第二頁刊登了近來官府的一些重要通知,皆是一字不落寫上,也選的是比較安全的文書,方便大家查閱消息。

    而正麵的第一頁。

    已經分出九個板塊,其中三個都是留給抨擊紀煬的文章。

    其他六個則分為正反方。

    正方支持文章,反方則取笑文章內容,逐字逐句挑刺。

    如果這麽看的話,似乎很是公正。

    可隻要仔細閱讀,就會發現,正方的文章寫的枯燥無趣,屢屢引用枯燥無味還又冷門的典故,閱讀性極差。

    但反方,也就是支持紀煬的人,那文章寫的犀利有趣,便是單獨拿出來,都會讓人捧腹大笑。

    看似沒有立場,看似公正。

    實際上已經有了選擇。

    誰不喜歡看有趣的東西?

    這事的“代理人”苗書傑嘖嘖道:“紀大人不愧是天縱奇才,這事都能想的出來。”

    “不過你們找誰寫得文章,也太有意思了。”

    晁盛輝輕咳,他才不會說,自己找了林家的人。

    隻是接觸了下林大學士,很快就會他家弟子過來洽談。

    人家那邊的文章,就是好啊,而且還守口如瓶,不過按照紀煬的話,留了個筆名,說以後還能繼續寫。

    但說起辦事的人,這代理人苗書傑確實落魄,昌盛三十六年進士落榜,但卻沒有回鄉,在汴京幫人抄書掙錢,準備三十九年再考。

    也不是他不想回,而是他家遠在灌江府,一來一回去,半年過去了。

    再說家裏那樣亂,不如留在汴京。

    誰能想到,灌江府竟然大變樣?

    他家人寫信回來說,還說他們新知府極好,他家如今還有田地了,讓他安心讀書,家裏不用照看。

    這種恩情下,苗書傑對紀煬哪有半點憤恨,明明全都是崇拜。

    不過他在外的人設,那是怨恨紀煬,覺得自己寒窗苦讀幾十載,卻不如紀煬買官。

    這種人實在不配當官雲雲。

    許多讀書多年的人,對紀煬都是這樣的想法,所以也很能說服人。

    晁盛輝選了苗舉人出麵,選得也非常合適。

    報紙的事都是他一手操辦,按照紀煬辦報紙的要求,全都安排的妥妥當當。

    這第一頁的文章全都刊登上去,這報紙就成了。

    以偏院印刷速度,不出三天時間,印個上千份不是問題。

    但紀煬也說,小報這種東西,以前也有,但並不盛行,所以朝廷不會管。

    可他們這叫京都趣聞的報紙,必然反響不同。

    還要做好被限製的準備。

    不過想想,以他們這幾個人的身份,再加上他們對朝廷忠心耿耿,還有晁盛輝這個人精揣摩聖意。

    應該不會犯太大忌諱。

    隻要不妄論國事就好,還要對以後百姓投稿點評加以審核,這才能讓報紙長長久久存活。

    紀煬都把這種細枝末節都想到了,晁盛輝自然辦得妥當。

    二月底,緊趕慢趕的《京都趣聞》終於新鮮出爐。

    當天清早,各處店麵茶樓陸續開門的時候,一群賣報小童揮著手裏報紙:“賣報!京都趣聞!抨擊浪子回頭紀煬整版頭條!看名家犀利點評!”

    賣報?不懂。

    京都趣聞?

    京都什麽趣聞?

    浪子回頭紀煬?犀利點評?

    又聽:“看皇家密事,前朝幸密,盡在京都趣聞!”

    雖說汴京許多店鋪也打過很多耳目一新的廣告,什麽皇上吃過的糕點,什麽皇後娘娘誇過的麵條。

    但報童們喊的幾句話,著實吸引人。

    再問報紙多少錢?

    一文錢!

    隻要一文!

    這還有什麽好說的,那麽大一張紙就不止一文了吧?

    買來看看!

    一看不要緊,當下許多茶攤酒樓,一時拍案叫絕,一時嘖嘖幾聲,怎麽敬國公家那麽亂啊。

    還有前朝的皇室,太慫了,丟掉古博城的時候,竟然還在喝酒耍樂。

    幸好紀煬給奪回來了!

    哦,還有紀煬的事。

    第一頁就是罵紀煬的文章,字跡最清晰,甚至最大。

    這三篇文章換著法的罵紀煬。

    而這文章兩邊則是正反兩麵,大家拍案叫絕的,就是反對文章,支持紀煬的內容。

    再聯想到前朝丟了古博城,紀煬給奪了回來。

    看報紙的人心裏自然有所偏向。

    一個上午的時間,由落魄舉人辦的京都趣聞,在汴京大火,短短幾個時辰,竟然小一萬份!

    下朝了的官員們,剛在上麵聽的暈暈乎乎,這會被人告知汴京有個報紙。

    什麽報紙?

    這種娛樂跟趣聞兼並的報紙,自然得人歡迎,不識字的人還能聽茶攤上其他人念給他們聽。

    念完大家再討論一陣,很是有意思。

    比之專門去看抨擊的文章,傳播麵自然要廣。

    隻看表麵的人,隻覺得紀煬這次挨罵挨的真慘,直接被印成這種叫報紙的東西罵。

    但凡有人看第四版八卦的人,就有人會看到罵他的。

    而國子監主簿看完,臉直接黑了。

    辦報紙的人,故意找了水平較低的抨擊文章,附和的文章寫的也是很無趣,反而是反對的文章很有意思。

    他能站得高位,隻用兩刻鍾,便想明白其中道理。

    可他花兩刻鍾才能想明白的,其他人自然要等很久。

    比如國子監裏的學生們,對著言辭犀利的反對文章很是喜歡,也覺得這寫得很對。

    相比之下,抨擊的文章確實有很多不妥。

    下朝之後,林大學士等人自然也第一時間看到京都趣聞。

    等看到四版的小心機,林大學士暗歎一聲,轉身又回勤政殿。

    不用他說,皇帝也是看完那份引起汴京沸騰的報紙。

    “這就是前朝的邸報吧?”

    林大學士點頭:“內容更偏民間。”

    皇帝看了幾眼:“讓他們幾個折騰一段時間,先不管。”

    這兩人拿到報紙草草翻了翻,便知道這東西以後的影響力,再讓人去查幕後之人,那也跟透明的一樣。

    既然是晁家那小子,還有吏部左侍郎家兒子,更有井侯的孫兒。

    還有熱心快腸的小映月。

    那都不用說,自是紀煬的主意。

    估計幾個小子裏麵,都不懂這裏的深意。

    可他們跟紀煬交好,其實早就有了立場。

    做不做這些事,都改變不了他們的位置。

    皇帝如今對紀煬十分信任。

    不是哪個臣子,能在差事辦完之後,立刻歸還權利的。

    他前腳處理完灌江府的事,幾乎沒停歇就讓人送回兵符。

    這種年輕人,還是可以網開一麵。

    林大學士拱手退下。

    陛下都說可以多辦幾期,那意思就是最近一段時間裏,不會朝廷插手幹預。

    這就是默許的意思。

    甚至尺度還可以再大些。

    這幾個小子,看來真要做成件大事了。

    紀煬遠在灌江府,還能有如此部署,也是個機靈到不能再機靈的。

    罷了。

    有這樣的年輕人,他們這些老骨頭們,很快就可以休息了?

    皇帝跟林大學士心情都極好,甚至津津有味點評起第四版的皇家秘聞。

    他們身為“內部”人士,肯定知道裏麵內容是真是假啊!

    皇子也讀了又讀,不過他倒是在看第一頁,抬頭對父皇道:“父皇,爹,這上麵說可以投稿,我可以投嗎?匿名寫。”

    爹都喊了。

    看來是真的想寫。

    皇帝沉吟片刻,點頭:“好,你先寫,父皇給你參詳參詳。”

    他們這邊心情極好。

    國子監,禦史台那邊,則覺得自己在被當猴耍。

    可落魄舉人卻道:“你們覺得那文章不好,可以再來投稿啊,隻要你們寫,我們肯定刊登,一字不落。寫什麽都登。”

    寫,還是不寫。

    寫了怕裏麵又有暗坑。

    不寫,眾人隻會對紀煬印象更好,以這報紙的傳播速度。

    他們以後就算寫千百篇文章都沒用。

    除非自己也辦個報紙?

    隻刊登他們的文章?

    可未免有些拾人牙慧,肯定會被他們大肆嘲笑。

    落魄舉人苗舉人再次認真道:“真的,寫什麽登什麽,你們自己決定。”

    “我也是討厭紀煬的,隻要你們寫得好,肯定能讓更多人也討厭。”

    “對了,你們要是不寫的話,還有人寫。隻是文章質量不如你們的而已。”

    什麽?

    還要刊登質量很差的文章?

    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無腦黑等於洗白啊!

    怎麽可以用質量極差的文章代表他們的心聲?

    國子監主簿咬牙:“一邊投稿,一邊自己也辦報紙。”

    他就不信了。

    他這邊文辭俱佳的人多得是。

    難道還比不過他們?

    可惜等五天後,京城趣聞第二次發行時,主簿發現,這報紙上娛樂的內容更多了,甚至還在刊登沒寫完的話本。

    再看看他們這滿滿當當自己的報紙。

    雖然自家報紙還沒發出來。

    但百姓願意看誰的,一目了然。

    生活本來就夠頭疼了,誰沒事看那麽多字,還翻來覆去講同一件事?

    京都趣聞這種,既有各種八卦,還有小說,笑話,故事可以看。

    等看完之後,再去瞧瞧頭版的文章,當閑暇時候磨牙的東西。

    倒也不是娛樂至死,而是人都喜歡更為輕鬆簡單又有趣的事情。

    外麵人也看不出來這報紙在拉偏架,隻會覺得是抨擊紀煬的人水平不行。

    一旦有了這種印象,實在很難更改。

    這也是對方擅用的一招。

    現在被紀煬拿來使用。

    紀煬死死拿捏住眾人心理,遠在千裏之外,還讓即將對紀煬起的抨擊稍稍消散。

    可紀煬也知道。

    這隻不過是筆戰的開始而已。

    等他們摸清這些路數,自然還有更精彩的筆戰。

    不過他也隻能想想啊。

    那麽遠的距離,五日一份的京都趣聞,京都百姓已經看五份了。

    他才收到前兩份而已!

    與之相比,把報紙帶過來的人更為重要。

    看著一群信心滿滿的候補官員們,紀煬自然高興。

    朝廷撥過來的官員終於來了!

    他這奇缺人手的灌江府,終於有更多人做事了!

    跟著報紙一起過來的,還有另一件東西。

    其中一個官員把手裏的盒子珍重遞過來:“知府大人,這是井侯家的孫兒托我轉交的,說東西貴重,隻做出兩個。”

    能讓井旭說貴重的物件,他實在戰戰兢兢,現在東西終於送到,簡直長舒一口氣。

    紀煬一邊看官員,一手拿報紙,平安則把盒子接過來。

    等打開來看。

    隻見裏麵正是他去年就寫信,讓他們幫忙做的放大鏡!雖說個頭不大,但確實按照要求做的。

    透明的玻璃,外麵用了上好的木頭做手柄。

    盒子打開,眾人下意識驚歎。

    這是琉璃嗎?

    如此透的琉璃,舉世罕見吧?

    紀煬嘴角帶笑。

    今天還真是好事臨頭。

    朝廷派來的官員到了,報紙他們也幫忙帶來,還有他想了許多的放大鏡。

    三月份春暖花開,日子好,心情也好。

    紀煬笑眯眯道:“不錯,大家今日先休息,差事不忙。”

    這些被派來的官員們下意識鬆口氣。

    很多人都說,紀大人總是一人當三人用。

    特別是回京的宮中內官,更是繪聲繪色講了紀大人如何爭分奪秒,如何勤於公務。

    一個月之內折返好幾個地方,每次做事還十分利落。

    體質稍微差點的人,都更不上紀大人的節奏。

    不止內官在說,隨行的人也是連連點頭,反正把他們這些人嚇得夠嗆。

    現在看來還好?

    隻是紀煬下麵又道:“等安排大家到位之後,咱們就開始巡查灌江府。”

    “灌江府每一個縣,每一個村,都要去一遍。”

    ???

    灌江府?

    那麽大的灌江府?

    都要走一遍?你說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