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27章

    常華縣就在扶江縣東邊不到五十裏的地方。

    隻是這兩個縣雖然挨著, 但發展程度可謂一個天一個地。

    前者水草豐饒,縣城還有兩個小碼頭, 皆是前朝開鑿出來的運河, 這運河雖不寬闊,但直達潞州城碼頭,所以常華縣許多物資得以運送, 生活自然比扶江縣好了不知多少倍。

    可惜那運河並未經過扶江縣,而是順便常華縣到了南邊另一個地方。

    就連扶江縣許多百姓想趕集市,也會去常華縣湊熱鬧。

    畢竟常華縣馬上就能成為上縣, 而扶江隻是下縣中的下等。

    所以菜販裘冬欣,看著土地貧瘠的扶江縣產出如此好的白菜, 心裏不由地疑惑。

    扶江縣怎麽種出來了?

    難道他們知縣真有什麽訣竅?

    但在他心裏, 知縣老爺們隻管收稅, 怎麽會管這些問題, 反正他們常華縣知縣如此。

    等到了潞州城, 扶江縣的白菜果然被搶售一空,雖說如今正是白菜上市的時候, 不止他一個菜販運菜到碼頭, 可這樣好的白菜可不多見。

    那酒樓老板瞧著便道:“你們常華縣種的菜越來越漂亮, 瞧瞧著模樣, 進貢都使得。”

    裘冬欣忙道:“這些菜都是扶江縣種的,他們今年種的菜格外好,我們可不敢攬功。”

    老板想了半天:“扶江縣?很窮那個?”

    “對, 就那裏。”

    兩人寒暄幾句,也沒往深了聊, 這幾十萬斤的白菜雖多, 可放到航船萬計的潞州城碼頭, 還是不夠看。

    潞州城,雖說不算太富裕,但也是幾州航運往返的必經之路,一點點品質極好的白菜,不出一日便被來往商船,或者本地的商販買走。

    臨走之前還問裘冬欣,若還有這樣好的品質,他們還買。

    裘冬欣看著扶江縣的菜先賣完,然後才有人挑常華縣的,總覺得跟之前顛倒了一般。

    不過他也沒想太多,賣哪的菜不是賣?

    跟裘冬欣想法一樣的,還有急匆匆趕貨去扶江縣的貨商。

    這個貨商也算年年去扶江縣,每年都算好要帶多少東西過去,反正都備得足足的,在扶江縣五個村子轉一圈,估計還能剩下不少。

    誰知道他們今年白菜大豐收,也舍得買東西,這才又拉了兩車貨,又喊了兩個夥計過去。

    扶江縣大豐收,他也跟著小賺一筆,臉上自然樂開花。

    貨商還見到了帶著倆孩子來買頭繩跟糖人的知縣老爺,這位知縣老爺看著年輕得很,掏腰包給倆小孩買了糖人之後,又瞧著旁邊小孩一臉豔羨,笑著又買幾個分給周圍孩子。

    這也太平易近人了吧?

    可是扶江縣百姓似乎習慣了,連連道謝後道:“知縣大人,我家今天包了包子,你跟小子乖乖吃了再回去?”

    紀煬聽了笑:“讓他倆去吧,回頭我把包子錢給您。”

    紀煬看看貨商,開口道:“若有什麽問題可以去衙門尋差役。”

    話是這麽說,其實算是警告。

    平日縣城少來生人,到了過年前後總有些走街串巷的貨郎,又或者雜耍賣藝的人過來。

    這些人走街串巷,最是危險,不少盜賊便是打著這樣的旗號偷東西拐小孩。

    所以越到年關,巡邏越是謹慎。

    貨商連連道:“小就是隔壁縣的貨商,這兩個是小人的侄兒,皆是知根知底。”

    紀煬這才點頭,讓江小子江乖乖去吃包子,自己則去王家宅子看看滕顯。

    原本跟滕顯商議,讓他過年回汴京,誰料滕顯自己有些不願意走。

    說自己在汴京沒甚家人,還不如在這裏跟葫蘆相伴,主要他的無腰葫蘆工藝越發精進,不舍得前功盡棄。

    說他是葫蘆癡,還真不為過。

    看過滕顯,知道他確實不想汴京,說此地更能平心靜氣地做葫蘆,倒是少了許多紛爭。

    更一個原因,怕是紀煬都不知道。

    滕顯送紀煬出王家宅子,認真看向他的背影。

    他總覺得跟著紀煬,遠比在汴京有前程,扶江縣的變化他都看在眼裏,紀煬到底如何,他更是知道。

    也許在其他人看來,他離開汴京,跟著紀煬在這種地方顯得很蠢。

    可當年他放棄科考,專心擺弄葫蘆的時候,也顯得很蠢。

    最後呢?

    最後還不是靠著葫蘆揚名。

    現在說不定也是如此。

    他才不會說自己懶得趕路,在這山清水秀的地方已經住習慣了!

    說到底,伯爵府嫡子,絕對不是池中之物。

    紀煬倒沒想太多,他現在隻是到處查看百姓們的房屋修繕,確保縣裏的房屋都能過冬。

    如果實在過不了冬,房子也不好修繕的,紀煬讓玉縣丞統計好名單,如果村裏能安置,那就村裏幫忙。

    村裏安置不成,等到下雪後便接到王家宅子閑置的房間,雖說擠了點,可至少有屋擋風,先把冬天過去。

    古代的冬日每年都會死人,這點大家習以為常。

    但紀煬在,也不能眼睜睜看著慘劇發生,所以提前做好過冬準備。

    這些零零散散的事情做完,其實還有件事,那就是縣衙一年一度的小考。

    要說官員做官,也不是任職之後便萬事大吉。

    按照承平國的規矩,官員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大考合格便有升職可能等等。

    紀煬是今年五月過來,所以當年小考免了,隻用交今年的賬冊,小考等到明年年末再說。

    可扶江縣的差役們卻是要考核的。

    越到年底越忙,還真是這樣。

    等紀煬終於鬆口氣,便聽到自己想聽的消息。

    那常華縣的商販途徑淩家湖兜售貨物的時候,買了一百斤化肥回去。

    紀煬聽著捕快來報,倒是真的笑了下。

    不錯。

    終於去了淩家湖,還買了化肥。

    不用紀煬提醒,淩家湖村民自己都興奮的睡不著覺。

    化肥的好處不用多說,他們的大白菜豐收就是證明,他們扶江縣的百姓明白,常華縣百姓也會明白。

    要知道常華縣一千八百多戶人家,近九千的人口,田連阡陌,幾乎是扶江縣的五六倍。

    他們所需的化肥有多少?

    不識數的人都能知道那邊的潛力跟富裕。

    再說,知縣的人規定了!賣給外鄉人的化肥,一斤要三文錢!沒有還價的餘地,除非找我們知縣說情!

    反正賣給商販這一百斤,確實按一斤三文錢收的,自然給淩家湖百姓更多信心,恨不得馬上開春,馬上製肥料。

    不止淩家湖百姓這樣想,整個扶江縣百姓的想法都差不多。

    冬天趕緊過去,他們可以快點耕地,快點種田,再次得到高產的莊稼,好像一切都有了新的希望一般。

    用常說的話便是,有奔頭了!就有精神!

    在百姓們的期盼當中,紀煬在扶江縣第一個新年終於來臨。

    紀煬倒沒什麽特別的想法,隻帶著平安滕顯,還有江小子江乖乖幾個人放鞭炮,貼春聯,又親動手包了餃子。

    閑暇之餘繼續教大家讀書寫字。

    唯一有點不同的,可能是捕快衛峰衛藍兩兄弟在年前都成了親,這是早就定好的親事,紀煬都去隨了禮錢。

    看著紀煬極沉得住氣,滕顯忍不住道:“汴京那群人,必然以為你失意落魄,卻不知咱們在這的日子,反而更充實。”

    平安也跟著點頭,他認真解釋:“少爺比那些人都要強的。”

    說到那些人,紀煬笑了,又想起一件事:“開春之後,是不是還有春闈。”

    沒記錯的話,今年是三年一次的科舉,跟他曾有過婚約的林家,那林家大公子,還有伯爵府二公子,他的庶弟,都要參加今年的考試。

    好像所有人都盼著春天趕緊來。

    紀煬搖頭,不管他們,自己還是好好種田要緊。

    其實除了種田,還有另一件事一直在紀煬心頭,九月十月那會,賣給潞州城雜貨店的幾百套葫蘆器具,到現在正月初一了,可半點消息都沒有。

    年前玉縣丞去送衙門賬冊,說並未在雜貨店看到葫蘆器具,裏麵的夥計甚至都沒聽說過。

    這就奇怪了。

    當初那商人買了兩個葫蘆擺件,順手買了幾百套便宜器具,竟然一點消息都沒有?

    像是憑空消失一般。

    好在店裏夥計見玉縣丞好歹是個官吏,說自己會同掌櫃的說明此事,隻是年前太忙,等到年後才能找找原因,到時候給玉縣丞一個答複。

    有了這個話,玉縣丞才鬱悶地回扶江縣。

    當初扶江縣兩個作坊前後腳開設,一個是淩縣尉負責,另一個是他負責。

    化肥作坊的成果自不用說,如今在扶江縣已經是神一般的存在。

    葫蘆做方倒是沒了生息,先不說葫蘆本就不多,再者現在買賣也不出成果。

    葫蘆秀才滕先生的東西倒是賣出好價格,那又有什麽用,那也不是葫蘆作坊的啊。

    兩者對比,也怪不得玉縣丞很鬱悶。

    話傳到紀煬這裏,紀煬都覺得奇怪。

    東西怎麽會消失?

    還是說那揚州的商人根本不在意這點便宜東西,根本不在意?隨便塞到倉庫角落也有可能。

    說到底,還是物件太便宜了。

    紀煬無奈,怎麽也沒想到在這方麵出問題。

    也罷,等潞州城的雜貨鋪再找找吧,說不定就在倉庫某個角落當中。

    他們幾人說著話,隻聽外麵江小子小跑著進來:“知縣大人,知縣大人!賣春牛的人過來了!”

    承平國習俗,每年立春之前便有百姓牽著小牛犢在衙門附近售賣,非但不會被驅趕,還有衙門的人給做見證保護。

    今年自然也不例外,江小子遠遠瞧著有人趕著牛犢過來,立刻進門喊他出門看熱鬧。

    耕牛可是古代耕種十分重要的工具,有了耕牛就能省很多人力,省下的人力便能開耕更多荒地。

    所以不管從哪方麵說,耕牛代表了這個時代的生產力。

    紀煬聽此挑眉:“走,咱們也去瞧瞧。”

    賣春牛的人都來了,大家期盼的春天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