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讀書難
  第11章 讀書難

    見謝平將人領進去,謝正也以為自己這個侄兒就是嘴饞了想吃些零嘴兒,便輕搖了搖頭,轉身回了書房。

    跟著謝平進了屋,謝良臣一眼就瞧見了書桌上擺著的幾本書,他沒想到自己這個伯祖父竟然也是識字的,有些意外。

    謝平拿鑰匙開了木櫃的抽屜,裏頭放著個木匣子,而匣子裏則是用油紙層層包裹著的粗糖,他取出一塊遞給謝良臣,卻見他接過之後不吃,反而問他要了半張紙,將粗糖包好之後放進了懷裏。

    “狗剩怎麽不吃?”謝平疑惑看他。

    謝良臣本不想邀功,不過現在正是求表現的時候,便糯糯道:“帶回去給弟弟吃!”

    謝平沒想到他這麽懂事。村裏的孩子,尤其是像他這麽大的孩子,哪個不是貪吃好耍的年紀?難為他這麽小卻還知道友愛幼弟,於是十分慈愛的又給了他兩塊,還說讓他回去分給謝栓子和謝狗蛋。

    得了三塊糖的謝良臣不好再繼續裝,便拿了其中一塊舔了一下,見謝平笑得眼睛都眯起來了,這才假作不經意的道:“伯祖父也看書嗎?”

    謝平看向桌上的幾本書,想起自己這麽多年屢戰屢敗,臉上的笑容淡了些,歎口氣:“隨便看看罷了。”

    聽他這樣說,謝良臣就知道他是識字的了,於是眼睛一亮,拉著他的袖子撒嬌道:“那伯祖父可以給我講講書裏都說了些什麽嗎?”

    謝平資質一般,讀了這麽多年書,很多地方幾乎都隻能讀個半懂,很多深層次的東西他根本沒有理解透。

    不過雖是如此,要他給謝良臣這種連“大字都不識一個”的小孩講卻是夠了,於是欣然點頭,“好。”

    古人的啟蒙書籍有好幾種,一般認字會從《千字文》開始,裏頭都是些常用字,而且不會重複,而要了解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則一般選擇《三字經》。

    謝平給他講的就是《三字經》。

    謝良臣前世小時候是背過《三字經》的,不過隻是圖一個會背誦,卻沒人給他講解過其中的國學曆史和典故,此刻謝平給他講,他竟也覺得能聽進去。

    隻不過,這不是他來謝家大房的主要目的。

    於是每次謝平給他講一個故事,他就順勢問問其他自己關心的事。

    比如,這“大融”是怎麽來的,上一個朝代叫什麽?還有謝平講到“殺妻求將”的故事時,他就問朝廷對於律法方麵的規定。

    而對於裏麵講得最多的那些名人少年時求學的故事時,他更是直接發問,普通人想要晉身,是不是隻能讀書?要是做商人,在這個朝代到底行不行?

    畢竟論起讀書,謝良臣覺得或許自己還是更適合做生意。

    雖然上次聽趙荷花講了做生意的種種艱辛,但他還是抱有一點期待,覺得要是成了一方巨賈,全國排名前幾的首富那種,或許情況就不一樣了呢?

    謝良臣一直不停的發問,謝平卻沒一點不耐煩,反而十分的高興。

    以前給家中的兩個孫子講書,雖然他們都會安安分分的聽,可是明顯眼神帶著懵懂不解,甚至聽著聽著還會走神,更遑論提問了。

    可這個小侄孫不僅十分好學,而且還能向自己提出很多相關的問題,這讓謝平的教學癖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不知不覺兩人就這樣便講邊討論了一下午。

    期間謝正還曾來父親屋子裏看過,怕這個性子變得有點桀驁不馴的侄子會不小心頂撞了父親,哪知兩人卻相處得十分和諧。

    見此謝正便也沒打擾兩人,給兒子們安排好功課之後也扛著鋤頭下地去了,順便也去謝家說了一聲。

    謝正有兩個兒子,大的名叫謝明文,今年11歲,小的名叫謝明章,今年7歲。

    兄弟二人已經由父親完成了開蒙,長子謝明文已經學完了《孝經》還有四書裏的《大學》和《中庸》,此刻正在讀《論語》和《孟子》,小兒子謝明章則還在讀《大學》。

    二人因著讀書的緣故,謝正並不時常叫他們下地幹活,而是半耕半讀,兩人被父親寄予厚望,壓力也十分的大。

    此刻他們見家裏來了客人,還是之前被村民們議論頗多的小堂弟,都好奇的盯著他看,想看看他到底有什麽地方不一樣了。

    謝良臣此刻正在裝小孩,便彎起嘴角任二人打量,等他們看完,又十分純良的向他們作揖行禮,“大堂哥好,四堂哥好。”

    按照謝家這代人的年齡排輩,謝明文11歲排老大,謝良臣的親大伯、謝鐵柱的大兒子9歲排第二,他自己的親哥哥謝栓子8歲排第三,謝明章7歲排第四,謝鐵柱的二兒子6歲排第五,而他自己則是老六。

    之前被父親拘在家裏讀書,謝明章沒看到熱鬧,此刻正主來了,便忍不住好奇,問道:“狗剩兒你那天為什麽要去跳崖?”

    本以為這個名字聽慣了,可現在隨便一個剛見麵的小孩都叫他這個名字,謝良臣還是覺得怪怪的。

    “不記得了,我頭被牛大頭敲破了就不記得以前的事了。”

    他還記得牛大頭他娘可是賠了2兩銀子的,所以無論如何,他都得堅持這個說法。

    謝明章有點可惜,他還以為能聽到什麽神鬼狐仙附身之類的說法呢,沒想到竟這樣平平無奇。

    謝明文見弟弟這樣,暗暗瞪了他一眼,警告他不許再胡說,後才端著哥哥的架子道:“狗剩身子不好便不要時常外出走動,多在家養著,免得叔父擔心。”

    他說話的語氣與謝正有點像,都帶著點文縐縐,譬如他叫謝石頭就叫“叔父”,而不是二叔,而且會背一隻手在身後,腰杆子也挺得直直的。

    謝良臣覺得看他就跟看到電視裏真人版的秀才一樣,十分新鮮,好奇問他:“大堂哥可是準備下場考試了?”

    說到考試,謝明文皺起了眉頭,搖著頭道:“要下場參加縣試,至少也要將《四書》、《五經》都先粗粗過一遍,我卻連《四書》都還沒學完,真是慚愧。”

    謝良臣雖知古人要考科舉,卻不知這四書的內容都是些什麽,此刻見謝明章手裏拿著書,便好奇的探頭。

    謝明文見狀就把手中的《論語》遞了過去,隻是臉上的表情怎麽看怎麽帶著小心,似乎這書是豆腐做的,一不小心就會被碰壞了。

    謝良臣看他不舍,也很有眼色的拿得十分小心,隻是才剛翻開書頁,他就覺得眼前一片亂麻。

    剛才謝平給他看的《三字經》雖然行文也沒有標點符號,可是因著前世學過,所以看起來也還行,再說還有謝平給他邊讀便講,所以他也沒覺得有什麽。

    可這論語拿在手裏,通篇都是密密麻麻的繁體字,既沒有分段也沒有標點,他真是連讀都不知道怎麽讀。

    見小堂弟眼現迷茫,謝明章彎唇一笑,將他翻開的這一頁背了出來:“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1】

    除了開頭的“子曰”兩個字,謝良臣幾乎看不懂書上的斷句,也不明白這到底是什麽意思。

    不過看他大堂哥這背書時搖頭晃腦的樣子,他倒是明白古代讀書人為什麽要這樣背書了。

    因為他發現謝明文每次腦袋晃動的節奏,都是跟著文章的斷句一起的。

    比如他在背到“政”、“刑”、“恥”等末尾字時,他搖晃的腦袋就會極短暫的停頓一下。

    而且他讀著讀著還讀出了節奏感,有點像是在誦《水調歌頭》的論語版,要是編個曲,說不定也能成歌了。

    其實謝良臣不知道的是,古人為什麽把詩詞歌賦放在一起,就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強的韻律感,在吟誦文章時,往往要講究抑揚頓挫,有的士子文人甚至還會跟著擊節踏足,常常陶醉其中,這也是讀書的魅力所在。

    “行了,年紀不大,我看你倒是快成酸秀才了。”謝平見大孫子背著手裝模作樣的背書,出聲打斷。

    “你們都是泥腿子出身,也沒得那些個顯赫的家世,要是學了那些酸腐之氣,以為自己跟別人有什麽不同,還沒功成名就就自命清高,害的隻會是你們自己。”

    謝平這話說得就有點嚴厲了,謝明文謝明章兩兄弟聞言也收了臉上的笑,神色肅然,恭恭敬敬的垂首應了聲“是”。

    原來洛河鎮上有一個十分出名的窮秀才,雖然屢試不第且家境貧窮,卻十分的自命不凡,每每與人交談必要先掉一通書袋子以顯示自己讀書人的身份。

    而且他身上從來沒有穿過除長衫以外的衣裳,即便衣服早已皺爛且打滿補丁也仍不換下,還道他是讀書人,與尋常市井小民不一樣。

    畢竟普通人為了尋生計,通常是穿短褐,因為幹活方便,而他是讀書人自然就得穿長衫。

    因此,在他嘴邊還常常掛著一句話,那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可惜他直到死也一直是個秀才,而且別人也常常是當著他麵的時候口中稱是,而背過身去卻譏笑不已。

    謝平怕孫子最後要是沒考中卻又變得萬物不入眼,所以總是時不時的就會敲打一番。

    畢竟身為農家子,他們可沒那個本錢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