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祈願九州同(4)
  第74章 祈願九州同(4)

  為能打通物資通道,何未接連數日宴請早已隱退的京城貴胄。宿醉之後,她頭疼欲裂,喝了扣青熬煮的補氣湯藥,在八步床上處理半日船務公司的要事,昏沉沉再睡去。

  暑熱催人醒,她再睜眼,天已全黑。

  扣青意外沒來打擾,何未口齒幹澀,手臂軟綿地撐在床邊沿,光腳下了床。因有八步床的雕花圍欄遮擋,直到她離開圍廊,見到西次間透過來的微弱燈光。

  他回來了。

  這念頭無法阻擋,如暑熱之氣,撲麵而來。

  過往年歲,謝騖清往來平津,都以不期而遇的方式出現。唯獨今夜,她竟沒一絲懷疑,隔著一扇推拉門的是他。

  她穿著夏日的輕綃衫褲,淡青色。

  腳光著,往前兩步,心跳得厲害,旋即扭頭去了衣櫃前,像被他偷聽到似的,輕緩拉開木門,手胡亂撥動,欲挑一件合適的連身裙。

  輕綃衫褲丟到太師椅上,絲緞裙擺從腰身上落下。她借月光看鏡中人,想到方才睡醒,擔心麵上不幹淨,幾步走到紅木臉盆架子旁,撩了一把清水,撲到臉上,等擦幹淨,回到鏡子前,打開胭脂盒,以白棉花沾了稍許,壓到唇上。

  略定了心,她趿拉著拖鞋,到門邊,輕推開。

  安坐於燈影裏的謝騖清,獨自一個人坐在那兒, 披著喬裝成商客的西裝,一隻手臂撐在椅子扶手上,像等了幾個時辰,微闔眸。

  從戰場下來的男人,沒機會精細。白襯衫一看便是匆匆穿上,未熨燙過的。

  他察覺臥房開門,睜了眼。

  何未和他對視,笑著笑著,眼睛紅了。他的眼睛裏盡是紅血絲,疲憊不堪,但露出的笑容卻是溫柔的。

  “回家了,為何不進來?”她輕聲問。

  他道:“你睡覺不安穩,怕躺上去吵醒你。”

  “寧可被你吵醒。”難得見麵,相處的時間自然要多一秒是一秒。

  他一笑,坐正身子。

  何未留意到他的右腿似不舒服,挪動時稍稍慢了。她佯作未見,到他身旁:“平津兩地報紙,都在講同盟軍的豐功偉績,”她挨著他,到並排的太師椅上坐了,“你們戰前動員時的詩,斯年全都會背。”

  她言罷,又道:“各界在全力支持你們。我不知道你在察哈爾有沒有聽到何先生的一段詩,就是廖先生的遺孀,她寫得罵得都十分痛快。”

  國共合作破裂時,廖先生被暗殺,其遺孀何先生辭去一切職務,多年致力於營救政治犯,呼籲抗日,奔走在籌款籌醫藥物資的第一線。她組織女人們一同抗戰救國,支援戰場,而罵昔日同僚的話,也足夠直白——

  枉自稱男兒,自受倭奴氣,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

  吾儕婦女們,願往沙場死,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

  謝騖清輕頷首,答:“聽到過。”

  “還有天津的報紙,讚頌你們,自九一八以來,隻有丟失國土的戰報,而你們在察哈爾的多倫一戰,終於為我們爭得了國格。”

  謝騖清笑著看她。

  多年相知,他讀得出何未麵上的急切,想告訴他,仍有千萬人在身後,支持抗日的軍隊。

  “今日回來,為槍支,還是醫藥品?或是食物?”何未仿佛有說不盡的話,“我們想辦法在打通運輸的路。”

  “今夜不談戰事。”謝騖清道。

  他握住她搭在太師椅扶手上的左手,像沉浸在心事中,緩慢地用指腹感受她的體溫。

  何未從未見過謝騖清如此。

  於那冊家書中,她於隻言片語中窺到過他的失意、失望和望不到家國前途的悵惘。謝騖清的失落,總被壓在列強欲瓜分華夏的憂慮下。

  “那說……貴州。”謝騖清的故鄉。

  “貴州。”謝騖清輕聲重複。

  他已久別故土,乍一提到,眼前像有了駐地不遠處的星點苗寨燈火。

  “想聽什麽?”他問。

  “什麽都好,你是京城女婿,我是貴州媳婦,”她柔聲道,“沒機緣隨你嫁入謝府,總是有遺憾的。”

  “貴州……”謝騖清傷腿微微挪動,以便讓血脈更暢通,“那裏是第六個脫離清廷獨立的地方。盛產竹木、桐油、烤煙、菜籽,後來,因為軍閥養兵,開放了煙土生意。”

  士兵每月軍餉六、七元錢,軍官則須更多。龐大的地方軍隊,每年軍費上百萬,從何處來?土特產產業供不起,最不費力的就是鴉片種植販賣。

  謝騖清的眼睛蒙著一層淺光,來自案上燈火。

  “你們喜歡吃什麽,家裏招待客人?或是逢年過節的宴席,”她截斷他的回憶,笑著問,“或是……婚宴?”

  謝騖清也笑了,看她。

  “若是你娶我,在貴州謝府,”她問,“會有如何的宴席?”

  “我父親勤儉慣了,不像別家府上養一屋子家廚,”謝騖清道,“但若娶何二小姐,必會從故友家借家廚,紅案、白案分工而作。”

  他見何未聽的認真,鬆開她的手,換了另一隻手肘撐著椅子,神色輕鬆起來:“我們那裏處在山區,沿海物產運送過來不方便,過去宴客都用水發海味做重頭菜。魚翅、鮑魚、海參這些東西貴,在山裏難吃到一次,借你我成婚,須讓軍中有功勳軍官都嚐一嚐。”

  何未笑,像真籌備起來了,在已消失的謝府。

  “他們許多人,一生沒出過省,”謝騖清給她講,“卻願意相信父親和我,追隨我們反省內的軍閥,支持我們禁煙。”

  謝騖清和她隔著兩張太師椅當中的小案幾,燈在當中。

  他於燈火後,望著她:“自從十八歲掌兵,從未有一日怠慢,唯恐辜負的就是他們。”

  謝騖清的大哥曾說,你不能因眼界有幸被打開,而去苛求那些為了幾兩碎銀賣身從軍,為賺口飯吃,追隨軍閥的人。他們當中的人,許多沒機會見到一張中國全圖,認出自己在哪一個大省,故鄉故土,對他們來說,就是這一生能走過的版圖了。

  當時的二哥說,救國這一途,有幸看得遠的人,須身先士卒,以血鋪路。

  兩人久久對視。

  何未拉住他的手,摸到上麵的傷口,細小的傷,還有舊傷疤。她翻過他的手掌,看掌心裏的一塊新傷。聽說多倫一戰,以肉身對重機槍和飛機炮彈,最後,不少將領抽出大刀衝鋒,其慘烈和英勇,她窺見一角,已不忍設想。

  何未離開,從臥房裏找出一把小剪刀,金色銅製,工藝複雜,把手是隻展翅的金蝴蝶。謝騖清遲疑了一霎,認出那年,天津法租界的酒店房間見過極相似的式樣。

  何未握住他的手指,墊了一個手帕在小案幾上,聚精會神為他剪手指甲。

  蝶翅藏在她手心裏,隨著光影,明暗變換。

  “這剪刀,”謝騖清沉浸在她的溫柔裏,輕聲問,“倒是眼熟。”

  何未一愣,抬眼,從謝騖清眼裏瞧到了打趣的意圖。她抿起唇角,不吭聲,明明都有了兒子了,麵對他時總有初相逢的心悸。

  謝騖清被她的害羞引得笑起來。

  “飯店房間裏用過,見到一樣的便買回來了。”她答。

  謝騖清笑而不語,忽地傾身,離近。

  “等我剪完,”她臉熱地嘟囔,“再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