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出兵 ◇
  第190章 出兵 ◇

    ◎對蜀國用兵◎

    燕國練兵一事, 蕭瑾還是從顧淮南信中得知。

    養豬一事告一段落之後,顧淮南便啟程回了東京路。

    此次燕國練兵,也是他同意發現。顧淮南在未發跡前便善於打聽。如今整個東京路都歸他管, 打聽起別國的事兒更是信手拈來。哪怕燕國動作小心, 顧淮南也還是聽說了一些風聲。

    他原本有些擔心燕國對夏國有不軌之心,不過觀察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對方的目的應當不是夏國, 而是蜀國。

    若是針對夏國,斷不會這般輕慢。此次練兵的規模並不大, 以這規模來進攻夏國,隻能是有去無回。

    蕭瑾收到信之後,立馬召見朝中大臣。

    馮慨之等本來還在琢磨如何合情合理地對付蜀國, 如今眼看著燕國先忍不住了,他們哪裏能錯過這樣天時地利的機會?

    打!誰不打誰就是孫子!

    張崇明率先出列:“聖上, 機不可失,若是讓燕國獨吞了蜀國,占據蜀中之地,那對咱們實在是極大的不利。”

    蕭瑾有點猶豫:“興許人家隻是按著慣例練兵, 並未有動手的打算。”

    王從武卻道:“無論燕國是怎麽想的, 咱們都一道跟著就是了, 他練兵,咱們也練兵;若是他動手的話, 咱們也不會落於人後。”

    蕭瑾目光落在眾人身上, 見他們一個個都是一副戰意凜然的模樣, 似乎對蜀國已經勢在必得了。蕭瑾自問自己是個和平分子, 怎麽他朝中的這些大臣們確實如此的好戰呢?

    難道他們不知道, 一旦開戰, 必有傷亡嗎?

    蕭瑾將自己的顧慮和盤托出:“朕從未想過要攻打蜀國,留著蜀國,燕國與夏國之間還有個緩衝地帶,倘若連蜀國都沒有的,兩國直接接攘,分南北之地,那總有一日,咱們與燕國為得兵戎相接。”

    他雖然同司徒恭私交不錯,但是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尤豈是他們二人能定的?燕國朝廷若是鐵了心與夏國開戰,司徒恭能撐到幾時?反之,若是張崇明他們非要讓夏國動手,蕭瑾自個兒恐怕也不能罔顧眾人意願。

    張崇明還是頭一次聽到聖上說這樣的話,聽著仿佛很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卻又是一派胡言,張崇明便笑道:“聖上所擔憂的,不過是夏國與燕國終有交戰的那一日罷了。”

    蕭瑾頷首。

    “隻是,燕國顯然視蜀國如囊中之物,即便您想留著,燕國為未必願意,此事絕不是您一人的意願便能定下的。如今若放任燕國不管,不是助長了他國氣焰?蜀國雖小,男丁卻有不少,若都歸了燕國,燕國實力必定大漲,屆時他吞並蜀國又想同夏國出手,咱們便更疲於應對了。不如這次主動插手,與燕國平分了蜀中之地,如此才不至於讓他們大占便宜,聖上您說是不是?”

    蕭瑾被他一句話戳中了痛腳。

    確實如此,就算他想要保下蜀國,燕國為不樂意,說不定人家就想二分天下,最後統一南北呢。

    原文裏不正是這樣的走向嗎?

    馮慨之打量了一下蕭瑾的臉色,恍惚間好像明白了什麽來,他朗聲道:“聖上莫不是怕燕國了?”

    蕭瑾身子一僵,誰怕了?他怕什麽了?

    馮慨之卻越發篤定:“您應該不會是一直覺得,夏國對上燕國毫無勝算,如此才想保著蜀國將兩兵對壘之時往後拖一拖吧?”

    蕭瑾有點惱怒:“朕何曾這麽想過了?”

    馮慨之失笑,就嘴硬吧。

    不過他也算是知道症結了,馮慨之哭笑不得:“燕國雖說兵強馬壯,但如今咱們夏國也今非昔比了,咱們或許兵力謙遜於燕國,但是財力卻遠勝於他。更不用提,如今江淮之地、兩廣之地都是遠近聞名的大糧倉,又有蘇大人如今治理得僅僅有條、初見富饒之相的東北糧倉,更不用說,咱們還有許久不曾拿出來的火炮。如此這般,便是耗著咱也能把燕國給耗死,何必妄自菲薄呢?”

    王從武一聽他說兵力不如燕國,不樂意了:“眼下兵力是稍遜於對方,一兩年後,誰強誰弱還不一定呢?”

    他們不僅有能上陣殺敵的精兵強將,還有一大批能刺探敵情的朱雀軍,應了聖上那“無理”的要求,王從武愣是又訓練出一批足足有三千人的朱雀軍。這支軍隊一出,絕對能讓燕國人喝一壺的。

    王從武自信滿滿地道:“聖上實在不必擔心打不過,咱們夏國國力蒸蒸日上,多少人真心實意想要歸順都不能的,這回若是收了蜀國之地,您便能知道夏國有多受歡迎了。”

    王從武足夠自信能在這點上壓過燕國。

    幾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說的比唱的還要好聽,幾乎讓蕭瑾真的相信夏國已經強大到,能跟燕國平起平坐的地步了。

    隻是他多少還存留了一些理智,知道不能被他們蠱惑。但蜀國看樣子是真的沒救了,雖然蕭瑾不知道他們對蜀國怎麽就那麽不喜,但誠如他們所言,夏國不能放任燕國毫無節製地擴張了。

    既然不能坐視不管,那就……打吧。

    隻能對不住蜀國了,不過此番隻是換了個皇帝,他們又不弑殺,想必蜀國的民眾應當不介意吧。當然,真介意也沒用了。

    蕭瑾點頭答應,下頭的幾個大臣全都暗暗竊喜。

    誰知道他們籌劃了這麽久,反而是借著燕國的手才最終達成了目的。

    不管了,反正這回燕國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馮慨之都已經暗暗計劃好了,若是燕國存心要打,那他們就跟著;倘若這次隻是個誤會,他們就跟燕國透露夏國要開征的消息,就不信燕國能忍得住。

    好在……燕國沒讓他們做多費心思。

    從這兩個月打聽到的情況看,燕國的確有意進攻蜀國,且司徒恭也沒打算瞞著蕭瑾,所以夏國人打聽消息才打聽得那麽順暢。

    為顯誠心,夏國朝廷為對燕國透露了一些那就是此次開戰,夏國也會鼎力相助。

    蕭瑾每日都在關注燕國與蜀國的動向,至於大軍演練及出征等繁瑣小事,既要猜測燕國會出多少的兵力,又得擔心三國若是交戰的話,屆時又會生出什樣的亂子來,還有林檀。

    好不容易將幾座城治理得井井有條,如今才站穩腳跟,就碰到了這樣的事。蜀國沒了,燕國能放過林檀?

    似乎不太可能。

    就是司徒恭不願意計較,他的追隨者也不會放任不管。

    所以,蕭瑾還得憂心如何給林檀善後。

    但燕國的動作比蕭瑾想象的還要快,不過一月功夫,燕國已經準備妥當,欲南征蜀國了。

    有馮慨之卻等人日日催促,蕭瑾不得不出兵跟上,生怕晚了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