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嫉妒 ◇
  第78章 嫉妒 ◇

    ◎齊國帶了什麽禮?◎

    蜀國燕國跟齊國來往夏國的路徑不同, 遠近各異,可怪的是,他們竟然在同一日抵達了臨安城。

    這一行人剛去了夏國境內, 蕭瑾便已經掌握他們的行蹤了。入境時, 夏國便登記了此番使臣人數幾何、人員年甲等,每過一道關卡便要重新登記一次,後麵每日這些人到了什麽地方, 經過哪些驛站,走訪多少縣城, 鴻臚寺這邊都已經一一告知蕭瑾。

    這裏頭有安分的,自然也有不安分的,蕭瑾都看在眼中。

    眼瞧著這些人快來的時候, 蕭瑾敲定了此次待客的章程。

    夏國對待外賓一向客套,甚至客套的都有些恭敬了。其實這也不能理解, 原先夏國勢弱,這三個國家不論是哪一國都不是夏國能得罪起的隻能再三忍讓,在邦交中也處於下風。凡是有別國使臣來訪,從路費到食宿到補貼, 都要夏國自掏腰包。

    可蕭瑾覺得現在完全沒必要, 他夏國如今又不輸旁人什麽, 沒必要如此諂媚。

    對此,朝中有人覺得不妥。

    蕭瑾力排眾議:“沒什麽不妥的, 國家艱難, 從前立的那些規矩早該破了, 沒必要打腫臉充胖子。一個勁地討好, 反倒叫他們起了輕慢之心, 一切就按照朕說的去做。”

    於是蕭瑾大手一揮, 導致那些待遇直接砍了,至於補貼什麽的,更是想都別想。想他一個夏國皇帝都過得如此緊巴巴,又怎麽可能傻到,用自己省出來的錢去養活別國的使臣?

    如今這些使臣也才隻是剛進城,還沒到四方館。

    蕭瑾聽聞此事過後,並無動靜,隻讓鴻臚寺卿耿元直負責接待,想起這位耿大人的憤世嫉俗的個性,蕭瑾於是又點了韓攸做陪,一道去接待。

    雖然蕭瑾不在意齊國,但是其他兩國的關係還需好好經營的,可不能被耿直的耿大人給毀了。

    有韓攸看著,蕭瑾也放心。

    定完此事之後,蕭瑾並未立馬召見三國使臣,而是領著人親自將一眾進士送去了城門口。

    天子相送,何等禮賢下士?

    繞是謝明月等一向有些自傲,也不敢肖想蕭瑾會為了他們做到這個份上。

    但蕭瑾偏偏就來了。

    蕭瑾記住了每個人的臉,等這些人的心情重新恢複平靜,他才開了口:“今日一別,也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這段時間,想必你們也收獲良多吧?”

    周宜等莫名的又想到了這些日子,又是挖水溝,又是收糞水的,一時間默默無言。

    他們確實,學到了不少。……現在都知道怎麽收夜香、倒夜香了,可謂是進步神速。

    想來也可歎,一群飽讀詩書的讀書人,愣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變得“普通”了起來,也更有人氣兒了。

    他們一個個苦哈哈的,也正是蕭瑾願意看到的場麵,看來,這崗前培訓確實做到位了。

    這個傳統往後可不能再丟了。

    隻是培訓完了,還得再打一打雞血才行。蕭瑾自己是個隨性的,可沒有吃過豬肉還能沒見過豬跑?該怎麽讓這些人熱血沸騰,蕭瑾心裏清楚得很!

    蕭瑾也不是說了多久之後,轉頭固然開始鼓勵他們:“你們這些日的進步,朕都看在眼裏。讓你們如此走一遭,隻是為了曆練。你們都是夏國未來的國之棟梁,不論是家中清貧也好,富貴也罷,今日出了這臨安城,前程往事都需拋到腦後,上任之後,便不止是你們自己了,更是一方百姓心中的頂梁柱,是地方裏的父母官,需得立得主,站得穩。朕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你們每個人手握政績,堂堂正正地回到京城,證明朕沒有信錯人!”

    近百名進士感動地無以複加。

    聖上果真對他們寄予厚望!原來馮尚書說的都是真的。

    之前馮慨之勸說他們的時候,還有不少人覺得馮慨之站著說話不腰疼。如今看來,馮尚書才是最知道聖意的。愛之深,責之切,聖上之所以讓他們挖溝倒糞,那完全都是有理由的,為的就是讓他們更好地立起來。

    瞬間,所有的一切都說得通了。

    聖上果然睿智!

    一群進士激動異常,紛紛表態,場麵甚是壯觀。

    圍觀的百姓說不出心裏到底是什麽感受,隻是覺得這輩子也沒見過這樣的場麵,隱約間,他們也不禁對這群新科進士有所期許,希望他們幾年之後真的能做出實打實的政績。

    如今的夏國正在變好,他們也未嚐不能期盼有朝一日能夠天下安定,海晏河清,不是麽?

    這廂君臣依依惜別,就顯得隨行相送的各家父母雙親格外尷尬,且還有點呆。

    尤其是張翰之的父親張遲瑞。

    張遲瑞是薑明的最隨者之一,可他追隨的薑尚書如今已經被罷了官、一蹶不振了,而他鄙夷打壓的兒子,卻帶著聖上的厚望,即將離開京城去打拚戰績。

    相比他這個眼盲的老子,他這個兒子顯然要聰明許多。

    張遲瑞遙遙一歎,老了老了,他是真的老了,往後朝廷的擔子,真得一步步教到年輕人手裏頭了。

    張遲瑞看向蕭瑾身邊的韓攸。

    那位顧淮南離開之後,就數這位最得聖心,往後說不準又是下一個知府。

    夏國這轟轟烈烈的餞行不僅叫百姓們大開眼界,就連三國使臣也偷偷藏在人群中間,目睹了全過程。

    回四方館途中,賀辭腦海裏浮現的還是夏國進士接連表態的模樣。

    他們燕國國君也是禮賢下士,可卻做不到這個份上,倒不是嫌麻煩,而是覺得沒必要。從前賀辭也覺得沒必要,但是今兒一行,卻忽然改變了他的想法。

    或許,比起用權勢壓製大臣,平易近人、適當引導反而更好。天子是表率,是信仰,也可以是親近可以依靠的避風港。

    三國裏頭,就屬齊國這幫人看得最不痛快,簡直就是憋了一肚子的悶氣,因為他們根本不願意承認夏國的好。

    燕國這回帶隊的是禮部尚書段廣基,齊國此番帶隊的是卻是鴻臚寺卿洪儒盛,也算是張崇明他們的老相識了。不打不相識,他們上回還因為齊國投降要割哪一塊土地爭的麵紅耳赤,如今突然瞥見,哪能有什麽好興致?這可是天大的仇恨,積怨已深,洪儒盛對夏國的意見也一大堆。

    回頭的途中。他便一直抨擊夏國的不是:

    “隻不過是一些進士走馬上任,又不算是什麽要緊的事情,至於鬧出這麽大的動靜來?也不知是鬧給誰看的。”洪儒盛下意識地覺得這是個下馬威。

    不像段廣基聽不懂齊國話,賀辭對齊國的官話了解頗深,洪儒盛嘀咕的這些,他全都聽在耳中,不過賀辭不認同:“本相倒是認為,此舉可取之處不在少數。”

    “可取?簡直是笑話。是興師動眾可取?還是新科進士淚撒城門丟人現眼可取?亦或是夏國皇帝為了這群人,連外賓使臣都不見樂趣?”

    賀辭見他激進,遂不在於他爭論。

    賀辭覺得自己實在沒必要同他爭論什麽,沒有任何意義。

    他閉了嘴,洪儒盛反倒覺得自己贏了、把人給說通了,他沾沾自喜:“果然還是我講的在理吧?夏國皇帝輕重不分,將咱們直接撂在四方館本就不對,不僅是撂下了,連住處都未曾安排,還說要稟明上頭的大人才能定下,更是不對!若上頭的人一日不來,咱們還要一直苦等不成?沒碰上還好,或是真碰著個管事兒的,一定要借此狠狠地挫一挫他們的銳氣!”

    要是們還一個下馬威,就更好了。

    隻是洪儒盛怎麽都沒想到,回了四方館之後,反倒是他的銳氣被挫得體無完膚。

    耿元直是臨近傍晚才帶著韓攸來了四方館。

    對著賀辭跟蜀國來的段廣基,耿元直還能稍微給個好臉色,但是對著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洪儒盛,耿元直實在不爽。

    他不爽,便沒給洪儒盛太多的臉色。

    麵無表情的寒暄完之後,耿元直便領著人準備登記造冊了。

    洪儒盛頓時傻眼。

    “登記什麽?該報的東西不已經在各個關卡出報了嗎?”

    耿元直嫌他話多,不予理睬。

    邊上的韓攸見事不好,忙道:“大人有所不知,三國若獻之物格外珍貴,夏國自然是要登記造冊,一並分配住所。”

    “……?”這又是什麽套路?洪儒盛一頭霧水。

    從前他們齊國的使臣出訪夏國,從來不需做這種無用功的。

    再說,一並分配住所有什麽意思?合著他們有東西才給房子住,若是不提供的話,豈不是連房子都沒有?!

    不是,夏國什麽時候這麽摳門了?

    然而就在洪儒盛懷疑人生時,燕國跟蜀國已經將若獻寶物盡數交給了韓攸。

    他們來自然是帶著東西來的,因為有求於人帶的東西還不在少數,一眼望去,有好幾個箱子。

    兩國邦交與人情往來有時並無差距,他們攜禮而來,夏國自然會厚禮相待。

    這是人情世故,更是國與國之間的尊重。

    見兩國慷慨,耿元直自己看著也高興,大手一揮,直接給他們挑了兩間最好的房間。

    人家這麽爽快,他們也不能小氣。

    燕國跟蜀國都有了著落,剩下的,便是齊國了。

    眾人的目光紛紛落到洪儒盛身上。

    所以,齊國的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