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煨鮮菱(二更)
  第22章 煨鮮菱(二更)

    忠王府, 郭遇下朝回來就把女兒叫了過去,跟她說了選秀的事。

    郭遇說道:“你隻管安心等著,你才十三歲, 都還沒及笄,這次進不進宮父王還在斟酌, 父王其實也舍不得你現在就進宮為妃,怕你受委屈。你放心,便是有人先入了宮, 終究也越不過你去,如今聖上態度不明, 若這次選秀是有立後的意思, 那父王就送你入宮。父王總歸會給你一個最好的安排。”

    郭子衿心目中的父王威嚴有餘, 可親不足,並且說一不二,絕不容許人違抗命令。在邊關時,父王總是忙於軍務, 父女能夠相處的時間其實也不多, 郭子衿每每到他跟前,總免不了有些拘束敬畏。

    郭子衿低頭半晌, 訥訥道:“父王, 可是女兒……並不想入宮。”

    郭遇皺眉,問道:“為什麽?”

    “也……不為什麽,”郭子衿低頭半晌道, “父王,女兒並不想嫁給陛下。新皇登基大典時外命婦賜宴, 女兒在宮中見過陛下一麵, 女兒……有些怕他。”

    “怕他?”郭遇笑道, “莫不是被外麵那些傳言嚇著了?都說皇帝殘暴成性,那些人懂什麽,為君者總該有些雷霆手段,吃齋念佛的皇帝還怎麽坐穩江山。子衿,為父一生戎馬倥傯,屍山血海裏殺出來的,你是我的女兒,又是在邊關長大的,怎麽還這般膽小怯懦。”

    “也不是……”郭子衿徒勞地想要解釋,卻不知要怎麽說清自己的那種怕。當時外命婦是在含元殿側殿賜宴,郭子衿按禮製拜見新皇,那位年輕的帝王清雋俊逸,氣質矜貴,可新皇清冷的眸光掃過來時,郭子衿卻莫名地心生懼意。

    “隻是……女兒覺得,陛下恐怕也對我無意,父王在朝中也該知道,陛下無心後宮,不近女色,性情十分冷淡。再說父王隻有我這一個女兒,我隻想承歡父王膝下,為您盡孝。”

    “一入宮門深似海,女兒可就離您遠了,女兒並不願意。”

    “你當真不願意?”

    “當真。”

    郭遇沉吟片刻,輕歎一聲說道:“為父當年在你母親靈前發過誓,你母親早早走了,隻撇下你這麽一個女兒,父王發誓會好好待你。皇後是天下最尊貴的女子,為父一直覺得,隻有皇後之位才配得上我的女兒,且當今聖上年輕有為,相貌不凡,嫁給他才不至於委屈了你。那皇後之位隻要你想要,為父就一定給你拿來。”

    郭子衿小手揪著帕子,就隻是低頭不說話。

    “隻是你若當真不願意……”郭遇見她垂頭不語,緩了緩語氣說道,“也罷,你不必擔心,本王的女兒就算不當皇後,嫁給誰,家世地位也不能差了。隻是這不是小事,陛下登基以來第一次選秀,關係重大,眼下太皇太後和陛下態度不明,此事也不是為父自己就能決定的,你且容為父再斟酌斟酌。”

    “多謝父王。”

    郭子衿福身告退,出了書房的門,臉上不禁浮起一抹悵惘,也不知道父王最終能不能改變主意。

    而且作為忠王獨女,她進不進宮並不是看她願不願意,甚至不是忠王願不願意。

    一切還都是變數。

    郭子衿琢磨著,她今日已經鼓起勇氣,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了,父王也沒有一口回絕,隻希望他能改變決定。

    郭子衿手拿團扇遮擋陽光,身後跟著一隊丫鬟,滿腹心思從忠王居處出來,沒走多遠便遇到了郭珩,郭子衿便停住腳,微微福身見禮。

    “太陽這麽曬,妹妹怎麽也不坐個涼轎。”郭珩張開折扇給她遮擋陽光,一邊領她到遊廊下,一邊叫下人們快去抬轎子來。

    兄妹兩個在遊廊坐下來,郭珩關切問道:“義父叫妹妹來,是不是商量采選的事?”

    郭子衿說是,說起剛才父女之間的談話,郭珩沉默半晌,歎道:“妹妹不說,我大約也猜到了。”

    “妹妹的心性我最清楚不過,妹妹心性高潔,你不願意進宮,不想貪圖宮裏的富貴榮華。隻是……”郭珩沉吟道,“這個決定,不論對義父還是對於朝中局麵,都不是小事情,牽一發而動全身。”

    郭子衿不解地抬起眼睛,她進不進宮,難不成還影響到朝中局麵了?

    郭珩拿折扇給她扇著風,說道:“妹妹可曾想過,忠王府眼下有多少人盯著,眼前看著是鮮花著錦、富貴滔天,但世事無常,將來又能否長盛不衰?”

    郭子衿道:“父王能當上本朝唯一的異姓王,靠的是赫赫戰功,是輔助今上的從龍之功,他出身貧寒,能有今天都是實實在在拚殺出來的,那些人即便紅眼嫉妒,又能怎麽樣?”

    “可是你仔細想想,曆史上的名將,有幾個是善終的?”

    “……”郭子衿一時無言。

    “妹妹想想,陛下給了忠王府無限榮寵,義父封無可封,真的就是皇恩浩蕩了嗎?表麵上義父位高權重,實際上呢,皇帝哪裏會真的信任他。作為王爺他無旨不得離京,就這樣被困在京城,這麽下去,義父手中的軍權,還有他在軍中的威望,慢慢就都被架空了。”

    “妹妹,義父和為兄考慮的不光是忠王府,更多的是為了你。”郭珩抬手撫上郭子衿的肩膀,安撫地拍了拍,歎道,“義父沒有不臣之心,但架不住功高震主,隻怕被帝心猜忌。隻有你登上後位,生下太子,將來大周繼位的皇帝身上流著咱們忠王府的血脈,才能保住忠王府,保妹妹一世富貴榮華。”

    郭子衿再怎麽樣,畢竟也隻有十三歲,一時間滿目迷惘,低頭半晌,眼圈已經微紅了,嚅嚅道:“兄長當真這麽想?我以為……”

    “要隻論我的心意,我哪能舍得妹妹嫁人,但是你放眼整個京城,若不進宮,京城哪個男子不想娶你,可又有哪個配得上你,那些人嘴上說得好聽,還不是貪圖忠王府的權勢富貴。既然都是為了權勢富貴,妹妹要嫁,何不就嫁天下至尊至貴的那人。”

    郭珩拍拍郭子衿的肩膀,深切說道,“妹妹原本就該是這天底下最尊貴的女子,隻要你坐上皇後之位,掌管六宮,你身後有忠王府,有義父和為兄為你撐腰,你還有什麽怕的。為了妹妹,為兄做什麽都願意。”

    入秋燥熱依舊,一個炎熱的夏季過來,除了下雨,葉初大部分時間都呆在清涼亭,整日吃喝躺,從蓮花一直吃到蓮子,河裏的嫩藕都吃上了,葉茴開始嚷嚷她胖了。

    謝澹回來的時候,亭中已經擺上了晚膳,卻沒看到人,一問,丫鬟說姑娘跟葉茴捉蟋蟀去了。

    謝澹便坐下等。春江在水榭瞧著謝澹來了,急忙叫小丫鬟們去找人,不多會兒葉初和葉茴領著一群年紀比較小的丫鬟回來,河岸上傳來嘰嘰喳喳的歡笑聲。

    一看見謝澹,小丫鬟們頓時噤聲了,低著頭趕緊行禮,葉初則開心地跑了過來。

    “哥哥,你回來啦。”

    她歡快地撲過來,謝澹捉住她的兩隻小手,叫丫鬟拿水來給她洗手,怕她在草叢裏沾了什麽灰塵小蟲,又叫把外衣也換了。

    “你還真去捉蟋蟀了,捉到了嗎?”

    “沒有,葉茴吹牛,她說她會捉,我們明明聽見在那邊草叢裏叫,可就是沒捉到,冰糖去追還摔了一跤。”葉初洗完手坐下,端起桌上的鮮榨藕汁,小口小口地喝著。

    養心丸吃了這幾個月,再加上平時的藥膳調理,每天散步走動,她臉上居然能看到血色了,小姑娘似乎也更活潑了一些。謝澹心中高興,跟她說起許遠誌升官了。

    “許太醫升官了?”葉初一聽忙問,“他升什麽官了?”

    “正六品左院判。”

    “他之前好像是八品,升了這麽多呀。皇帝為什麽給他升官?”

    “皇帝嘉獎他醫術好。”

    “那這個皇帝還不錯。”葉初點點頭說,“下回見了,我得記著恭喜許太醫。”

    謝澹心中失笑,難得皇帝還能得她一句“不錯”,剛罵完“好色”呢。

    葉初喝完一盞鮮榨藕汁,看看桌上的晚膳,似乎覺得有些飽了。謝澹便盛了半碗煨鮮菱遞給她,哄道:“這個好吃,過了時令就吃不到了,你嚐一嚐。”

    新鮮的菱角配上板栗、白果,裝入瓦罐裏小火慢煨,這道菜的特色是要用去了油的雞湯煨製,加糖而不是加鹽,便有一種特殊香甜滋潤的味道。

    少女眉目安然,手裏拿個小銀勺,慢慢悠悠把一顆鮮菱送進嘴裏。謝澹看著她眉眼間舒展的微笑,便覺得白日裏那些機關齷齪都可以遠遠拋開了。

    轉眼中秋,中秋三日休沐,卻往往比平日裏還忙。以往中秋佳節,慣例是宮中會有拜月、宴飲、歌舞等等禮俗慶典,皇帝給後妃、宮人和近臣賜月餅。尚食局做各種各樣的月餅,自來紅、自來白、酥皮、提漿等等,餡料也是鹹甜多樣。

    上一年中秋宮中正在亂的時候。那時接連死了兩個皇帝,延始帝僅剩的二皇子也兵敗身死,天下落入謝澹手中,可他人卻還未進京,占據邊城不動如山,絲毫也沒有主動進京的意思,宮中弄得人心惶惶,誰還有心思過什麽節。

    所以此前朝中宮中都揣摩著,今年的中秋,是今上登基以來的第一個中秋,宮中必定要大肆慶祝一番的,尤其選秀在即,更該喜慶些,各府甚至提前做好了準備。

    誰知臨到跟前兒,皇帝一句“佳節思親,無心慶祝”,就硬生生都給打住了。

    皇帝思念雙親,世宗皇帝和皇後都已經不在了,他也沒立後,更沒有子嗣,連個親近的嬪妃都沒有,宮裏除了一位太皇太後也沒別的至親長輩,皇帝這話就差沒來一句“朕心孤苦”了。

    這麽一來,誰還敢折騰,怕不是活到頭了。

    所以這一年的中秋,京城竟格外的平靜安寧,宮中除了例行的拜月祭祀,就再沒別的了。就連太皇太後原本準備的中秋家宴也低調了許多,宮中幾個太皇太後此前賜封的低位嬪妃陪著太皇太後過節,皇帝就來請個安、坐一坐,笑臉都沒放就起身走人了。

    太皇太後當時臉色就端不住了,卻又說不得什麽,臨走拉著謝澹說了幾句懷柔情分的話。她也隻剩下謝澹一個孫子了,別的能有什麽法子。

    都知道皇帝心情不好,前朝後宮一個個就都低調安分些,誰都怕撞上去。

    是以中秋三日休沐,謝澹難得的清閑了一回,三天都呆在葉宅陪妹妹,帶著她逗鳥賞花聽戲逛園子,陪她品嚐各種口味的月餅,給她剝瀛州剛進貢來的紅石榴。

    起居郎記載皇帝在紫宸殿閉門讀書,實則陳公公三天裏連皇帝的影子都沒見著,再一次擔心自己的地位被常順取代。

    宮中這種詭異的氣氛一直到了重陽,選秀臨近,趁著重陽佳節,為著選秀而來的茶會、賞花宴漸次多了,京城才稍稍有了幾分喜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