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無關善惡
  第54章 無關善惡

    韓傳軍帶隊伍千裏奔襲,從開平抵達陰山腳下已是十日後的事情了。

    趙淵的大營早就“人去樓空”。

    抓了附近的牧民來問,說是十日前就走了,不知方向,也不知所終。那些牧民看起來還是漢人,可都已經被當地的韃靼人同化了,蒙語說得利索,卻是聽不懂漢話的。

    下麵的副將把幾個人捆在營地中央,用軍棍廷杖到渾身是血,這才有人瑟瑟發抖說是往南逃逸,然而再多的也問不出來。

    韓傳軍身邊的左參將田允恩是極沒耐性的,又等了片刻再沒有更多的信息,便將抓來的牧民統統斬首。

    草原的天氣變幻莫測。

    牧民們被拉到山坳中斬首時,天上的雲朵堆積,隨後下起了蒙蒙細雨,沒有一絲日光,濕冷的雨被風吹著,飄散在草原上,似霧一般彌漫開來。

    伴隨著哭喊、求饒、和慘叫聲。

    那些濕冷似乎從胸口鑽入了人的心眼兒裏,讓人自內而外的寒冷刺骨。

    牧民的血流成了一個水窪,周圍的地都成了泥漿。

    田允恩一腳誤入泥濘,靴子上濺滿了血色的泥點兒。

    “可真他媽晦氣。”他吐了口吐沫罵道,“這鳥地方老子再也待不下去了,草地裏都他媽是馬糞羊糞,還有蠻子的血……也配髒老子的靴。”

    他踩在屍體上,蹭掉腳底的泥濘,又道:“說起來,這裏離歸化城不遠了,要不回頭跟巡撫大人說一聲,咱們往歸化城去耍耍得了,蠻子女人玩過嗎……玉書,怎麽不走?還需去巡撫大人處複命。”

    站在那血窪旁沉默的段寶齋聽見他的話,回頭看他。

    比起之前在京城裏的時候,他瘦了很多,臉頰凹陷下去,顴骨明顯了一些,這讓他眼窩顯得深邃。他眼神裏的那些浮華盡褪,變得漆黑沉寂,像是黑夜裏帶著傷,不曾全然好起來的狼。

    “這些人不過是當地的普通牧民,不是軍人、亦沒有武器,為何要取他們性命?”段寶齋問。

    “為何?”田允恩冷笑一聲,“就憑他們是蠻子,外族天然便是敵人,這個道理你一個吏部尚書的兒子不會不懂吧。”

    段寶齋對他言辭間的嘲諷並沒有太多反應:“雖然也興之前侵入寧夏。可俺答送了謝罪書到順天府請罪,並殺了吉默。俺答封貢,天下太平了二十多年,沒有什麽敵人。更何況,你殺的這些人中,多有漢人。”

    田允恩沒料到段寶齋竟然追著不放,微微眯眼不客氣地回頭瞪他:“段寶齋,你是右參將,我是左參將。咱們大端以左為尊,可我卻對你以禮相待,你不要不知好歹。”

    “濫殺無辜,欺辱平民……不知道好歹的人不是在下。”

    “你!”

    田允恩惱羞成怒,拔刀上前,抵在他脖子上。

    周圍一群將領都嚇壞了,連忙過去勸架。

    “田哥,田哥,不至於不至於……”有聰明的拽著田允恩的手腕對他小聲道,“你想想玉書的父親,你想想……咱們得罪不起啊。”

    一群人生拉硬拽,好半天田允恩才忍著怒意收回刀,看著冷硬無懼的段寶齋呸了一口:“段寶齋,別以為我怕了你。我是看在你父親乃是當朝閣臣、又是吏部尚書的份兒上,自你入軍中以來從未為難過你。”

    段寶齋沉著臉瞧他。

    田允恩嘲笑一聲:“怎麽,你該不會傻到真以為你入咱們韓家軍以來,對大家對你一團和氣,是因為你能文能武吧?”

    “一個靠老子的廢物,也配跟爺談什麽軍法、談什麽時局。”

    段寶齋依舊沉默。

    田允恩知道戳到了他的痛苦,哈哈大笑,帶著眾人揚長而去。

    雨下得更大了一些,天陰沉了下來,段寶齋在山坡上站了一會兒,直到牧民們的血液凝固,他才抬起幾乎凍僵的雙足,從泥濘的草地上走過去。

    等他走到軍中大纛處時,雨更急了一些。

    田允恩等人在旁邊聊著什麽,見他來了,不懷好意的一笑:“巡撫大人正找你呢。”

    有人撐了傘,韓傳軍正站在曾經的營地主帳的位置沉吟。

    “韓大人。”段寶齋上前抱拳作揖,“末將來了。”

    “你對謝太初這個人……了解多少。”韓傳軍問。

    “謝太初?”

    “對。”

    “……不算多。”段寶齋仔細回憶,“最開始與其他人一般,聽說有個傾星閣修道之人麵了聖,後來被指派給太子做侍講。再後來,趙淵要與他成親,嚇著了我。我素來與謝太初沒什麽交集,其他的更不知道。”

    “趙淵呢?你必定熟悉。”韓傳軍又問。

    “開霽?”提到趙淵,他有片刻的柔軟,眼神裏似乎還閃過一絲笑意,可是很快的,這些東西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他這個人,謹小慎微性子軟糯,打定了主意卻倔得跟頭驢一樣,怎麽都勸不動。隻能眼睜睜看他跟謝太初成親,說是成親不論夫妻,其實他一直都伏低做小,便是……各種事宜都讓謝太初主導,萬事更是順著謝太初來。一個天潢貴胄,做到這般,是抱了極大的期望的,可不到回應,他悶悶不樂,逐漸對謝太初失望。”

    他記得趙淵提著酒來找他。

    兩人在玉衡樓上酩酊大醉。

    趙淵落淚。

    “玉書,他不曾喜愛過我,原來一直以來都是我自作多情。”

    段寶齋怒摔了杯子:“那個牛鼻子是不是欺負你了。我揍他去。”

    “你不要去。”趙淵道,“他說過自己修無情道,不會愛人。我卻不信。是我活該。”

    “……那你打算怎麽辦?”段寶齋問。

    趙淵眼眶紅潤、淒絕一笑:“我要與他和離。”

    *

    韓傳軍聽到這裏,冷笑了一聲。

    “身為男子倒似婦人一般目光短淺。”他道,“可憐肅王一脈剩下的竟然是這樣孱弱的血脈。”

    段寶齋忍不住反駁:“大人手刃肅親王與世子的時候,倒不見為肅王血脈歎息。”

    他的話難聽之極。

    所言又是謁陵之亂中,韓傳軍最令人不齒的一事。

    鮮少有人敢在如今的巡撫大人麵前提及。

    可韓傳軍聽了並不生氣。

    “你們這些年輕人,都在嗬護中長大,並不懂得人間疾苦,也忘了從戎征戰的目的。”

    “從戎為何?”

    “什麽都是虛幻。隻為功名利祿四字。”

    韓傳軍轉過身來打量他表情忍不住笑了:“怎麽,覺得粗俗?你以為是什麽?為國為家?或者所謂天命?”

    “難道不是?”

    “天真。”韓傳軍道,“不是誰都像你這般,是尚書之子,來了就是參將。你問問下麵的士兵,哪個殺敵搏命不是為了往上爬。隻要他成了小旗,就能統管十人,一個大頭兵一年十八兩銀子。一個小旗一年就是三十二兩。在往上爬升個總旗、把總、千總……便賺得更多。若真能立個奇功,甚至拜將封侯也不是難事。讀不了書的、考不了功名的,還有什麽路子可以走?”

    “多少人都不明白,為什麽我要做這佞臣。”韓傳軍道,“我下麵私兵一萬都要吃飯,還有宣府衛所兵,自國庫空虛以來俸祿隻能拿些蓧麥來抵,幾斤蓧麥一年就打發了。舒梁拿了六十萬兩白銀來找我,還許諾我未來封侯。換作你,你怎麽辦?”

    段寶齋語塞。

    “我與肅王無仇無怨。我是以詭計入開平,乘肅王不地方之時殺他與世子……這無關仇怨,不過為了吃飯活命而已。”韓傳軍負手而立,“我打了一輩子仗,別的我不知道,我知道若將士吃不上飯還讓人去搏命保家衛國,簡直就是笑話。”

    韓傳軍說得沒錯,又似乎全然錯了。

    誰人能夠拿著別人的命,在秤杆子上如此衡量。

    肅王一脈的血債,聽起來就像是一場交易、一場買賣……可又不無道理。

    那誰是幕後之手?

    段寶齋聽完隻覺得心頭更加鬱結。

    韓傳軍瞧他彷徨模樣,一笑道:“你現在不用想明白,在我軍中的,最終都會明白。我說的道理,才是正經道理。如今還是來聊趙淵……我們千裏奔襲,他們卻已有警覺早早逃逸,讓我撲了個空……謝太初不簡單。”

    “為何是謝太初?”

    “趙淵雙腿殘疾,已褫奪封號。他能有這份能力又怎麽會淪落到寧夏?”韓傳軍道,“況且你剛才描述之中,我也瞧不出樂安郡王分毫胸襟眼界。此人不值一提。定是謝太初為他出謀劃策。”

    “大人,末將覺得應該加緊追蹤,盡快絞殺這數千人的隊伍在漠南,以免他們真成了氣候。”田允恩道。

    “確實如此。”韓傳軍點頭,問段寶齋,“你最了解趙淵,你覺得,他們接下來會去哪裏?”

    段寶齋想了片刻。

    有些記憶慢慢浮現,變得清晰。

    “回家。”他道,“開霽離家十餘載了,一直想回家看一看。霜降前後,先太子承諾過謁陵削藩後,他便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

    田允恩一砸拳頭:“我們來了陰山,他們往開平跑。這是臨死也要死家裏對吧?”

    韓傳軍點點頭:“他也無處可去了。”

    “來人,就地整頓後向開平方向追擊,日夜兼程,務必將他們攔在邊牆外圍剿。”

    “是!”

    各部將領紛紛領命回營。

    大軍開始結集,向著來時的方向轉過去。

    不消半個時辰,第一波人馬已經開拔。

    段寶齋沉默隨著大軍往南騎行,車輪、馬蹄、腳步聲在陰山下匯攏成了震耳欲聾的巨響。

    在這紛雜的響聲中,他恍惚聽見了趙淵的聲音。

    *

    那是在某一個夏日,在什刹海旁,知了鳴叫,柳樹下略有涼風襲來。

    “玉書,你說哪裏是我的家?”趙淵飲完手中的青梅酒,問他。

    段寶齋笑道:“自然是開平。”

    “有時候這麽覺得……有時候又覺得,我在開平呆了十幾年,在順天府亦呆了十餘載。我對京城熟悉程度尚在開平之上……那京城,是不是也是我的家?”

    “你糊塗了,有家人的地方,才算是家啊。”

    趙淵笑了笑,有些憂傷。

    “你說得對……有家人的地方才算是家。若沒了家人……那算什麽?”

    那時,他們都還年少。

    並不知道如何去安慰對方。

    可是若再有機會,能夠再見到趙淵。

    他一定會說出那個在心中想過無數次的答案。

    “沒了家人,還有兄弟,還有故土。大端境內,長城內外,有我端人之處,便是你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