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太子平叛歸來,皇帝李弘為了表彰這個兒子的功勞,特意在專門會見大臣的紫宸殿給他擺了宴席。

  但眾所周知,由於太子的母親,已過世的昭貴皇後的關係,太子與皇帝的關係並不十分的融洽。

  像這種宴席,往常太子都是能推則推,可是即便如此,皇帝也沒有表現出什麽不滿,待太子依舊如常。

  可明眼人都知道,這並非是皇帝陛下當真對此毫無嫌隙,而是因為太子的勢力過於強大了。

  當今陛下姓李,李家原本就是前朝的關隴貴族之一,與前朝皇室沾親帶故,前朝農民起義爆發那年,皇帝李弘便帶兵起事。

  而長子李建深長到十四歲,也開始上陣帶兵殺敵,多年來,他南征北戰,麾下聚集了大批效忠於他的謀士將才,聲望日漲船高。

  原本大周建立後,還有清河崔氏,也就是慧文皇後的母家所扶植的襄王李紀元跟他抗衡。

  但兩年前,因為一場巫蠱之禍,除了崔六郎的妻子盧氏,崔氏一族近乎全滅,襄王李紀元也受到牽連,褫奪一切職務,被關押在大理寺。

  至此,朝中除了皇帝,再沒有勢力能跟太子對抗。

  他這樣的地位,想幹什麽不想幹什麽,自然全憑自己的心意,誰也不敢說什麽,可是太子妃卻不同。

  她不過是一屆小官之女,從小流落在外,直到十七歲上才得以歸家,因為那張臉被太子瞧上,才得以飛上枝頭。

  她一沒有強大的母族撐腰,二不得太子看重,自然不能如太子一般隨心所欲地行事。

  所以這接風宴,不管太子去不去,她是一定要到場的。

  然而此刻,看著歪在胡床上昏昏欲睡的青葙,柳芝隻能不住歎氣。

  她晃了晃青葙的肩膀,手拿蒲扇給她扇涼。

  “殿下?”

  “嗯?”青葙有些迷糊地睜開眼睛,不顧形象地伸了個懶腰。

  霞光映照下,額間畫著的梅花花鈿分外顯眼。

  這樣瞧著,確實像極了某人。

  柳芝心頭微酸,旁人皆說這位太子妃上不得台麵,不說家世,單論言行舉止,就連跟普通的世家貴女們比差得遠。

  或許是因為從小流落在外的緣故,太子妃一舉一動都帶著隨性,不似長安世家女子端莊穩重,就算嫁進東宮半年,身上所帶的市井習氣也沒有完全改掉。

  是以,也不知是誰帶的頭,有些宮人竟然在私底下公然給太子妃起綽號,叫起了諸如‘二傻子’這樣的諢名。

  太子妃不在意,卻把她們這些伺候的宮人氣了個半死,堂堂的太子妃,竟然被欺辱到如此境地,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那些人不在太子妃身邊伺候,上下嘴皮子一碰就編排她,她們哪裏曉得太子妃的好?

  凡是在麗正殿伺候的,無一不是在別處被欺辱慣了,待不下去,才被發配到這裏來的。

  太子妃待人和藹可親,不僅半點不嫌棄他們,還待之如親人,就算他們其中一些人手腳粗笨,太子妃也從沒生過氣,還經常同他們一起玩樂說笑,半點架子也無。

  在柳芝看來,太子妃這樣的人,應該在山林間肆意奔跑大笑,而不是像如今這般,被裹在重重宮裝下每日聽訓學規矩。

  東宮禁錮了她。

  柳芝眼裏的歎息太過顯眼,惹得青葙忍不住側目。

  “好姐姐,做什麽又用這種眼神瞧我?我今日隻去瞧了太子,沒犯旁的事吧?”

  柳芝回過神來,連連搖頭。

  “不是為了這個,殿下,咱們該去赴宴了。”

  青葙打了個哈欠,聲音有些沙啞,“給太子的接風宴?”

  “是。”

  “那走吧。”

  路過李建深的承恩殿,青葙腳步一頓,轉身抬腳走到門口。

  “見過太子妃殿下,太子前去赴宴,不在這裏。”守門的禁軍攔住她。

  聽見這話,身後的柳芝不免驚訝,太子不去也便罷了,既去,按理自然該叫上太子妃,與她一同前去才是。

  可是如今太子竟是不等人就走了,她們主子好歹是太子妃啊,他卻連最基本的臉麵都不給她。

  今日是太子的接風宴,怕是不少有頭有臉的皇親國戚都會去。

  要太子妃一個人過去,還不知要怎麽被人恥笑呢。

  然而青葙聽了守門士兵的話,隻是靜默片刻,便道,“知道了。”

  麵上沒有一絲不滿或者難過。

  柳芝歎了口氣,依照太子妃的性子,怕是又將委屈往肚裏咽了,她看著青葙的目光不禁又慈愛了些。

  宴會設在紫宸殿,離東宮著實有些距離。

  許是青葙獨自一人前來,太過顯眼,等她進去的時候,原本還熱鬧的大殿瞬間變得鴉雀無聲。

  在這一片寂靜裏,青葙一眼便瞧見了她的丈夫,太子李建深。

  他正坐在左側席首,曲著雙腿,修長的手指端著一盞琉璃杯不住搖晃,他沒有穿時下時興的圓領胡袍,而是著一身大袖長衫,領口略開著,頗有種魏晉風骨的味道。

  這身打扮十分瀟灑隨性,與四周格格不入,卻無人敢說什麽,就連李弘也隻是笑笑,當沒看見。

  似乎是注意到她的到來,李建深慢悠悠地掀起眼皮,將視線投過來。

  青葙瞧見他的臉,心猛地一顫。

  “噗。”

  大殿突然響起一聲嗤笑。

  “二娘,你在笑什麽?”

  皇帝身邊的林貴妃轉頭,問離自己不遠的一個小娘子。

  眾人的注意力亦被吸引了過去。

  那被喚二娘的不是別人,正是林貴妃的侄女,魯國公的二女林竹萱,因是獨女,她一向受家人疼愛,因此性情便有些驕縱。

  見眾人都瞧著自己,林竹萱方放下捂嘴的帕子,道:

  “臣女隻是見太子妃一直盯著太子殿下瞧,覺得有趣,是以才不小心失了儀,還請陛下、娘娘恕罪。”

  此話一出,原先那些看笑話的也開始笑出了聲。

  太子都來半個時辰了,這位太子妃才姍姍來遲,獨自一人來赴宴,來了宴會之後,她眼圈都發紅了,一個勁兒地盯著太子,太子卻連一個眼神都沒給她。

  種種跡象表明,太子壓根就沒把這位太子妃當回事。

  原本想著,太子在半年前的婚禮上丟下太子妃,如今回來至少也會因為愧疚理會一二,如今看來......

  嘖嘖。

  幾個後宮嬪妃開始竊竊私語。

  “瞧她梳的那妝,頭上那簪子,明擺著學那位呢,隻可惜太子卻連看都不看一眼,真是可惜。”

  “你不懂,如今把正主都給接出來了,這替身自然就不值錢了。”

  “也是,白搭了她這幅好皮囊,也不知這太子妃的位置她還能做多久?”

  ......

  她們的聲音不大,青葙並不能聽清她們在說些什麽,但知道總不是什麽好話。

  “好了。”皇帝李弘開口輕斥,“吵吵鬧鬧的,像什麽話?”

  他一張口,其餘人自然不敢再有動靜。

  青葙這才跪下,向他和林貴妃行禮。

  “太子妃快些入座吧,太子立了功,你也跟著沾光,不必拘束。”

  青葙起身應是,在宮婢的引導下在最靠近李建深的一方長桌後坐下。

  有舞姬上殿,開始表演歌舞。

  絲竹聲起,舞姬衣袖翻飛,眼波流轉,有郎君技癢難耐,下場與舞姬一起舞蹈,眾人掌聲雷動,好不熱鬧。

  青葙稍稍側目,看向一旁的李建深。

  李建深成功繼承了李家人良好的樣貌和身材,肩寬腿長,容顏俊美,因為常年征戰,身上又有一股上位者才有的駭人氣勢,叫人不敢直視,唯恐冒犯了他。

  他此刻就那樣斜倚著一方憑幾,姿態隨意,宛如一個誤入此地的世外仙人,眼色淡淡地望著台下歡欣鼓舞的人群。

  這明明是他的接風宴,卻好像一切都與他無關。

  她想起第一次在菩提寺裏見到他的場景。

  那是她回到王家一年後,因前一日下了雨,山路難行,寺內寂靜無人,青葙背著母親楊氏去拜佛求簽,滿筒的簽條嘩啦啦落了一地,她抱著空蕩蕩的簽筒,望著滿殿神佛,一個人發呆。

  李建深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

  他一個人來,手拿一盞長明燈,在朝陽的餘蔭裏掀開簾子,從大殿的側門進來。

  香煙繚繞間,突兀的陽光刺得青葙眯起了眼睛,等她恍惚瞧見來人的樣貌,手中簽筒怦然掉落在地。

  李建深見著她,眼中顯出驚訝,但他最終沒說什麽,轉身走了出去。

  第二日,賜婚的聖旨便到了王家。

  她其實一直好奇,李建深身為太子,身份尊貴,想要什麽樣的名門貴女沒有,為何偏偏娶了她這樣一個不入流的六品官家的女兒。

  而陛下竟然還同意了。

  但不管為什麽,能嫁給他,她心裏總是歡喜的。

  似乎是察覺到她的目光,李建深瞥眼過來,淡淡注視著她。

  “會喝酒麽?”他問。

  青葙其實不會喝酒,但她對著那張臉,壓根說不出拒絕的話來,隻能下意識地點頭。

  李建深將手中琉璃杯推給她,葡萄酒映著墨綠的琉璃,殷紅如血。

  青葙拿起,在鼻尖上聞了一下,稍作停頓之後,抬手飲盡。

  等她放下酒杯,瞧見李建深已經將視線轉向台下,方才的談話仿佛隻是她的錯覺。

  一曲結束,舞姬紛紛退場,熱鬧暫歇。

  林竹萱鼓著掌,再次開口:“這舞甚為美妙,您說是麽?太子妃?”

  青葙點頭:“確實好看。”

  林竹萱笑道:“這是關東傳來的舞,臣女聽聞太子妃回王家前便是關東人?”

  “是。”

  聽她如此回答,林竹萱麵上帶上了哀歎之色。

  “幾年前北戎人入關東,一陣燒殺搶掠,還是太子殿下帶兵才將他們趕了出去,如今聽太子妃說話還帶著關東口音,想是平日裏頗為思念故土,真是叫人感動。”

  青葙眼睫猛地一顫,過了半晌,才點頭道:“我是挺想念故鄉。”

  有人忍不住要笑出聲。

  自大周建立後,處在統治階層的幾個世家貴族紛紛遷往關內,底下的小家族們紛紛效仿,人人皆以身為關內人為榮,關東、關外這些地方慢慢被視為粗鄙之地。

  這太子妃,連林娘子諷刺她都聽不明白,當真是個傻的。

  這樣的人,若不是憑著她那張臉,哪裏能當得上太子妃?

  眾人本以為林竹萱會就此鳴旗息鼓,哪想她又道:

  “既然如此,太子妃怕是也會上一兩曲關東小調吧,今日是太子的慶功宴,太子妃也該有所表示才對。”

  李建深慵懶地掀起眼簾。

  “好。”

  眾人以為青葙定會拒絕,卻沒想到她答應的很痛快,取上一雙筷子,便開始敲擊眼前的瓷碗,張口唱了一首樂天先生的《夜雨》來。①

  曲調古樸悠揚,帶著濃濃的不舍與惆悵。

  林竹萱暗暗驚訝,這曲調帶著濃濃關東味道,可詞卻出自大家,太子妃出身鄉野,倒難得還會些詩書。

  不過,她選了這樣的詩來唱,不是明擺著對太子暗送秋波,說自己對他如何相思麽?

  真是不害臊。

  不知是不是方才飲了酒的關係,青葙的身體裏慢慢升起一股燥熱,她停止哼唱,手中敲擊的筷子掉落在地。

  “好了,今日就到這兒吧。”李建深站起身,朝著李弘行禮,“父皇,兒子累了,先行告退。”

  李弘擺擺手,“去吧,把太子妃帶上,朕瞧著她喝得不少,怕是醉了,你啊,半年不回來,叫太子妃獨守空房這麽久,也該是時候好好補償人家。”

  這便是暗示他歇在青葙房裏的意思。

  青葙抬眼去瞧李建深,隻見他果然開始沉默起來,殿內嘈雜聲盡退,眾人皆有意無意地等著他的答複。

  青葙有些昏昏沉沉,不知過了多久,才終於聽見一句:

  “是,兒臣謹遵聖諭。”

  ※※※※※※※※※※※※※※※※※※※※

  ①:女主唱的曲子選自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夜雨》,全詩是“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因為要趕榜,所以這幾天每天會最少雙更,之後恢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