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早朝
  夜深了,宮門早就落了鎖,加之宇晨和影一晚上都在處理公孫吳憾的事情,所以他們一直都沒有回去。

  宇晨在一家客棧休息養傷,為了防止二次刺殺的發生,影將公孫吳憾安置在宇晨身邊,他自己處理完事情後則去了一趟謝府。

  彼時謝栩木還沒睡,她正在屋內坐著看書,樂兒從外邊進來,對她說道:“小姐,方才殿下身邊的影來了,他說公孫吳憾遭遇了刺殺。”

  謝栩木聽了之後隻是點點頭,沒覺得有多驚訝——這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樂兒問:“小姐,你不問問公孫吳憾情況如何嗎?”

  謝栩木說道:“太子殿下既然答應了暗中保護公孫吳憾,就不會讓他受傷。何況既然是影來告知你這件事情,那便說明公孫吳憾已經沒事了。”

  影和宇晨可都是李鎮陵最信任的人。

  樂兒想想也是。

  “小姐別看書了,仔細害了眼睛,雖說你白天休息的時間也多,但晚上也不能睡太晚,早些歇息吧。”樂兒催促謝栩木。

  “知道了。”

  謝栩木說睡就睡,她放了書,快速洗漱完畢,上床就睡了。

  不過她沒睡著。

  她在想明日會發生什麽。

  她知道,刺殺公孫吳憾的肯定是二皇子,而如今二皇子刺殺失敗,真不知他有何打算。

  ……

  ……

  天未亮,早朝始。

  朝堂之上,已經列滿了人,最前麵站著太子李鎮陵,他一身玄色錦繡官袍,冷顏俊朗,筆直而立。

  太子的身邊站著二皇子,他吊兒郎當歪歪扭扭站著,一臉不耐。另外,這是早朝時間,二皇子自然不能把他隨身攜帶的刀拿來。

  三皇子受傷沒來,四皇子禁閉沒來,五皇子年幼皇帝無意讓他過早攝入朝堂,所以他也沒來。

  本來二皇子也是被罰了禁閉的,但皇帝說了他可以參加早朝,不然他此刻也不會站在這兒了。

  大家都各自站好,安安靜靜地等待皇帝的到來。又過了一會兒,終於看到皇帝從側麵華冠貴服地走來了。

  眾人下跪,高呼“萬歲”,一番禮儀過後,皇帝便開始聽朝臣念奏章。

  約莫說了半個時辰,終於無人接話後,皇帝便問:“還有何事要奏?”

  眾人麵麵相覷。

  這時,李鎮陵側首看了一眼,突然有一人舉著笏站出來:“陛下,臣有一事要奏。”

  這是工部尚書,私底下算是李鎮陵的人。

  皇帝點頭,讓他說。

  工部尚書道:“陛下,去年山門洪水泛濫,淹沒良田萬頃,吞沒百姓無數,朝廷撥去的賑災錢糧卻是杯水車薪,無濟無事,若非洪水退得早,恐怕水患會更嚴重。後來經過考察,才知山門之所以爆發那麽嚴重的水災,乃是當地的堤壩老化,許多防水建築也都被水嚴重腐蝕。今年離山門大江大河的汛期也就三四個月了,還請陛下早做打算,派人前去山門治水。”

  去年的山門水患是朝中各人也是天下人的一個痛點,說到這件事情,不僅朝臣緊張,皇帝內心也很緊張。

  他的食指輕輕敲了敲桌子,環視諸人。

  李鎮陵依然沒什麽表情,二皇子倒是滿臉不屑。至於其餘朝臣,都轉來轉去互相議論著。

  “既然如此,你們……”皇帝開口,打斷眾人議論,“可有解決的方案?”

  許多人紛紛低下頭去。

  工部尚書道:“陛下,須得派一名精通建築和修堤壩的人去。另外茲事體大,那人最好還得經驗豐富。”

  說了當白說。

  皇帝心想這我難道還不知道?

  二皇子看了看李鎮陵,見他沒有開口的意思,翻了翻眼皮。

  朝堂上闃然無聲。

  皇帝都要等得不耐煩了,終於有個人站了出來,正是禮部尚書。

  禮部尚書舉笏,弓腰說道:“陛下,老臣有一人舉薦。”

  皇帝點頭:“何人?”

  禮部尚書道:“山門公孫氏的後代,公孫吳憾。”

  眾人唏噓,“嘩”的一下,議論聲散開。

  “聽說這山門公孫氏不是在幾年前被江湖上的仇家滅門了嗎?怎麽還有後人留下?”

  “被仇家滅門嗎?當年那事兒來得猝不及防,又有人刻意隱瞞消息,我還不甚了解呢。”

  “山門公孫氏在山門治水若幹年,深得當地人尊崇。而且自公孫氏祖先在山門定居治水發家後,山門確實沒有再出現過水災,我本以為不會有水災了,所以當初公孫氏被滅門,我還沒多在意這事兒呢。沒想到啊……”

  “你說的有道理,當初我也沒多在意也是這個原因。不過,這兩年水患頻發,想來誠如工部尚書所說,是堤壩和防水建築老化的緣故。”

  “那真得派一位有能之人去山門治水啊。”

  “隻是那公孫吳憾,真的是公孫氏的後人嗎?不會是冒充的吧。”

  “……”

  皇帝被朝臣吵得頭疼,他喊了聲“安靜”,諸人馬上閉了嘴。

  “這公孫吳憾,真的是公孫氏的後人?”皇帝皺著眉,問禮部尚書。

  當年的事情他也略有耳聞,隻不過山門離安城太遠,消息堵塞,加之他確實忽略了水患再次爆發的可能,所以沒對公孫氏被滅門這事兒上心。

  再者,如果山門公孫氏留有後代,不知是福是禍。

  水患嚴重,所以福為朝廷有治水之材。

  滅門慘案,所以禍為那公孫吳憾也許會為當年一事責怪朝廷無作為而報複朝廷。

  “陛下,公孫吳憾是此次春闈的會元,所以老臣對他有所注意,老臣也查過他的卷宗了,確實是山門公孫氏的人。”禮部尚書說道。

  皇帝點點頭。

  “知道了,這件事,朕會再考慮的。”皇帝道。

  “陛下,山門離安城太遠,行路或許就有要花個十天半個月。另外,如今距山門大江大河的汛期也就三四個月,加上修築堤壩等事需要花不少時間。所以人選一定要盡早定下。”工部尚書忙道。

  皇帝蹙眉。

  話說的都有道理,但他是皇帝,他考慮得更多。

  比如公孫吳憾也許會帶來的禍。

  就在皇帝猶豫不決時,二皇子突然站了出來:“父皇,依兒臣看,工部侍郎是朝中資深老臣,又擅長相關技術,威望和能力兼有,所以這件事情不如交給他。”

  工部尚書是李鎮陵的人,工部侍郎自然就是二皇子的人了。

  所以李鎮陵和二皇子各自存了什麽心思,皇帝清楚得很。

  李鎮陵或許想提拔那公孫吳憾,二皇子則是不讓他如願——如果由工部侍郎負責山門治水一事,公孫吳憾輔佐之,那麽不管公孫吳憾付出多少,工部侍郎偷懶多少,最後所有的功勞都將歸於工部侍郎。

  他的兩個兒子,算盤打得向來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