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聖人有愛,蕃人得幸
  網 ,最快更新冠冕唐皇</a>最新章節!

  當吐蕃使者還在同大唐繼續交涉的時候,作為矛盾核心的噶爾家族也並沒有閑著,而是充分的利用大唐所給與的商貿機會,抓緊時間交換自己所急需的物資。

  留在長安的讚婆,最近這段時間一直在忙碌此事。而在接到他的信報後,海西方麵也沒有閑著,即刻給出了回應。甚至在兄長欽陵來信中,還責備讚婆過於保守,既然爭取到這樣一個機會,就應該加大貿易量。

  接到欽陵這一封來信後,讚婆一時間也有些哭笑不得。他這個兄長在戰場上英明神武、如神靈附身一般,可是在別的方麵,相對而言則就遜色許多。

  如今沒有了整個吐蕃作為後盾,噶爾家在與大唐的交涉過程中本就處於弱勢狀態,很多事情的主動權都不在他們一方。就算這一次大唐允許彼此通商,但最終是否會如約履行,仍然等待事實來檢驗。若大唐有心欺詐違約,而他們卻盲目樂觀的加大貿易量,那對海西而言簡直就是要命的打擊。

  更何況,彼此之間的商貿量如何這一決定權本就不在他們手中,噶爾家就算想增加,大唐還未必應允。

  但這些雜事暫且不論,隨著第一批約定的貿易商貨從長安城起運、且將會在隴右的鄯州完成最終的交割,讚婆一直繃緊的心弦才稍稍有所放鬆。

  雖然說這一批商貨的數量並不足以完全補充海西的物資缺額,但起碼也可以稍解燃眉之急。有了這一次成功的經驗,接下來類似的行為再交涉起來,自然也就能更加有效率。

  不過讚婆的輕鬆心情也沒能維持太久,很快吐蕃使者韋恭祿拜訪西康女王的消息便傳到了他的耳中,頓時又讓讚婆變得緊張起來。

  彼此已經長期的處於敵視的態度,哪怕讚婆不在現場,自然也能想到國中使者在與西康女王交談時,對他們噶爾家絕對不會有什麽好言語。

  所以在葉阿黎接見韋恭祿的第二天,讚婆便以進奉賀禮為名、再登西康王邸。當然這也並不僅僅隻是一個借口,讚婆這次登門,也的確帶來了許多價值不菲的珍寶財貨。

  噶爾家常年盤踞於青海、又是長期的吐蕃第一權門,自然不算窮,此前隻是長期的被排斥在大唐的商貿網絡之外,錢財並不能進行大規模的變現。

  這一次之所以能夠與大唐進行商貿,雖然自有大唐出於邊務形勢的考量,但葉阿黎的穿針引線、引薦之功也是幫助良多。否則,讚婆也很難那麽簡單就見到大唐聖人並敲定這一樁對自家處境前途極為重要的大事,隻怕現在都還困在京中、不得其門而入呢。

  所以讚婆這一次出手也是很闊綽,剛剛運抵長安的一批財寶,本來讚婆是打算留下一部分再去打點別的人事關係,可是他也沒想到國中使者去而複返的速度竟然這麽快,如此也顯示出國中讚普對於下一步行動的心情之急迫。

  有鑒於這種情勢,讚婆也就不打算繼續再於長安城中發展別的人事關係,眼下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把握住西康女王葉阿黎這一條線。隻要葉阿黎這裏態度不會出現什麽反複,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後續再繼續進行。

  所以足足十幾大車的財寶,就由讚婆親自押運著送到了光祿坊西康王邸中,倒也並沒有違背他此前在大唐聖人麵前所說要為西康女王準備豐厚妝奩賀禮的諾言。

  近日登邸祝賀者雖然不少,但像讚婆這樣具禮豐厚者也實在是絕無僅有,府中下員們自不敢隨意接納,連忙向府中進行稟告。

  等到葉阿黎聞訊行出,府中前堂已經被府員們清空,而讚婆則正在指揮著自家的隨員們將那些財寶賀禮一一搬抬下來,就這麽不加掩飾的擺在外堂前庭空地上。

  葉阿黎的西康封國本就是唐蕃貿易最重要的中轉站,對於錢財幾乎沒有了什麽渴求之念,可在看到讚婆如此一番做派後,還是不免大感驚訝,上前望著對方說道:“長安、海西兩地相隔遙遠,但能顧情留此,已經讓人感動,又何必再窮使人物之力啊!

  “些許俗物,不足表達深情。此番入京,公主殿下相助實在深刻,該當有所報還。

  讚婆聞言後便笑語說道,同時擺手示意隨從們繼續搬運。平日裏,他也不是這種熱衷浮誇顯擺之人,可是日前剛有國中使者前來拜訪,他如此顯擺一番,也是做給國中那些人看。

  賀禮的搬運與接納自有下員忙碌,葉阿黎在看了片刻後,便邀請讚婆同返中堂。彼此坐定之後,她也無作掩飾,望著讚婆笑語道:“今次將軍入訪長安,也實在是牽掛了太多人心思緒……

  寒暄之際,她便將昨日韋恭祿在堂中的一番言語簡短複述一番,至於自己給予的回應,則就沒有多說。

  讚婆在聽完之後,心中思緒自是翻江倒海,但表麵神情卻還維持著平靜,等到葉阿黎講完之後,便先歎息一聲,繼而才又說道:“韋氏這個小子,巧舌謀深,倒也稱得上是不負家學。

  他作此評價,自然還是點出韋氏家風狡黠、不可輕信。既然葉阿黎願意將會麵情形跟他講述一番,自然也是從內心裏並不認同韋恭祿的這一番說辭,他若急不可耐的強言規勸,反而破壞了彼此間的互信。

  聽到讚婆這麽說,葉阿黎便淺淺一笑,然後又說道:“若將軍不反對,我便將你列入禮賓名單中、一同呈交朝廷?

  “有幸得參如此嘉禮,乃是我的榮幸,又怎麽會反對?

  讚婆連忙笑語回答道,隻是在這番笑容之下,心裏卻長長的歎了一口氣。他留在長安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等待參加葉阿黎的婚禮,如果沒有國中使者這檔子事,這件事自然也沒什麽。

  可是使者返回的這麽迅速,且已經在葉阿黎麵前進行了挑撥離間,足見國中對自家惡意滿滿、已經完全不做掩飾。這一次國中的使者必然也會參加婚禮,若雙方在同一場合碰麵,還不知會爆發出怎樣的衝突。

  有了早年使員鬥毆至死的前科,大唐自不容許外國使員再恃意氣破壞其國嘉禮,但就算矛盾一時間被壓製下來,等到這些使員回國,必然會讓國中對他們噶爾家惡念更深。

  一時間,讚婆心中甚至都生出一個念頭來,想要中途截殺這一批使臣。這麽做雖然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但卻能夠讓國中晚一些知曉大唐方麵的情勢態度,從而給他們家爭取多一點彌足珍貴的機會。

  且不說讚婆心中思計,當西康王邸的禮賓名單報上之後,吐蕃使者很快便通過別的途徑得知噶爾家也列名其中。當然這所謂別的途徑也算不上一個秘密,鴻臚卿王孝傑每天都要跟他們促膝長談。

  對於噶爾家參與此次嘉禮,吐蕃使者們自然深感不滿。噶爾家眼下名義上畢竟還是他們吐蕃的臣員,而他們則不願見到噶爾家通過任何形式與大唐官方產生聯係。此前一直試圖將話題扯到這方麵來,卻一直都不能深入下去。

  所以在得知這一點之後,吐蕃使者們便不再忍耐,在與王孝傑交談的時候,態度堅決的表示道若噶爾家成員也要列席此次嘉禮,那麽他們吐蕃諸使者們則就拒不出席。

  對於吐蕃使者們的這番抗議,大唐朝廷還是比較重視的。倒也不是特別想請他們喝一頓喜酒,而是因為葉阿黎畢竟還有一層吐蕃王室成員的身份,而這一身份在未來則還有一定的操作空間。所以在經過一番權衡之後,朝廷還是在禮賓名單中勾掉了讚婆的名字。

  當王孝傑將朝廷這一決議轉告給吐蕃使者們的時候,一幹蕃使不免都心生一股揚眉吐氣的舒暢感,入京這段時間以來,雙方一直在進行無聊的扯皮,不知不覺間,隨著耐心的消磨,吐蕃眾使者們的自我要求也變得極低,竟然當此都視作一次了不起的外交勝利。

  終於,時間來到了七月中旬,到了西康女王正式入宮的日子。

  這一天朝廷所籌備的禮慶場麵也不算小,並不像不久前楊喜兒入宮那樣諸事簡約,朝廷為此專門罷朝一日,聖人則在麟德殿宴請五品以上朝臣以及諸蕃胡賓使,場麵僅次於冊封皇後的大禮。

  葉阿黎此番入宮,所受冊封也並非尋常的妃嬪,而是皇後之下、四夫人當中的德妃。之所以作此優厚冊封,也在於跟楊喜兒相比,葉阿黎此番入宮的意義無疑要更大。

  這是大唐立國以來,君王第一次接納並正式冊封番邦女子為後宮妃嬪。

  時下人的觀念跟後世還是有所差異,並不認為賜女和親是丟麵子,而是代表了中央帝國君王的一份威嚴,通過和親賜給番邦君主一份生殖繁衍的權利。但是對於接納番邦女子成為正式的內命婦,則就不太熱心。在許多時流觀念中,番邦女子玩物而已,不值得珍重的以禮相待,更何況入侍天子。

  葉阿黎自不是一般的番邦女子,而這一點不俗不隻體現在身份上,更在於那份妝奩也實在是豐厚的驚人。偌大一塊西康封土,單單版籍體量已經極為驚人,而在戰略層麵,更是直接將吐蕃的東大門進獻給了大唐。

  唐人自有循禮、傲慢的一方麵,但卻並不迂腐,自有務實的一麵。所以對於聖人要接納這樣一位番邦女子為妃,也都幾乎沒有什麽異議,多數人對此都是樂見其成。

  而對於諸蕃胡來說,大唐的這一點轉變也是他們所樂見的。今上當權以來,對於周邊諸胡一直談不上多麽友善,不說各種製裁與攻伐,單單直接死在其聲令之下的顯赫胡酋便有數人之多,類似早前的吐穀渾王以及最近的回紇首領嫡子。

  所以許多胡人們在言及大唐當今聖人的時候,也都不免又驚又懼,認為遠遜其先輩的寬容博大,沒有天可汗的恢宏氣度。

  當然真實的情況是,胡人們所認可的太宗、高宗等,滅亡在他們手中的蕃胡政權才是真的多。而他們所認為刻薄凶惡的當今聖人,則限於國力的約束,一直到現在為止,真正被玩殘的隻有一個契丹,還並不算是真正的蕃胡政權。

  但無論如何,當今聖人居然願意接納一個番邦女子作為自己的妃子,這也讓那些胡人們認識到原來當今聖人並不是一味的仇視與排斥胡人,同樣有其博大有愛的一麵。

  雖然這一份愛心注定跟大多數胡人無關,但那些在其手中遭殃的蕃胡部族們,也該自己檢討一下是不是有什麽地方的確做錯了,為什麽別人能夠跟聖人交情好得混到一張床上去,而你們卻連活都活不了?

  這個世界,無論何時,對於強者總有一份超出常情的包容,盡管那些強者們並不在意,但好事者總是樂於腦補,這些強者們並不是真的壞,而是自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他們承受了普通人所不能承受的辛苦,大凡有一點閃光點,就可以掩蓋掉其他各種不足。

  所以盡管在這場婚禮之前,京中的胡人們又被王孝傑給盤剝收拾了一番,可是當朝廷再邀請他們參禮的時候,一個個也都笑得比鮮花還要燦爛,爭先恐後的入宮參禮。

  至於那些一般的胡人們,自然沒有這份榮幸,但也覺得這是一樁盛世,代表著當今聖人對蕃胡的重視與愛護,所以也都成群結隊的遊蕩在光祿坊與大內皇城之間,障車遊戲、高歌送婚。

  盡管聖人真正所愛的是人家的身子與豐厚的嫁妝,與這些雜胡們一點關係都沒有,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喜樂,天下胡人是一家啊,今日我們都是琛氏人!

  而在這一群胡人中,最感到喜樂驕傲的,還要屬那些吐蕃的使者們。雖然過去這段時間裏,各種事務的商討讓他們受盡了悶氣,但今天卻是榮耀滿滿的一天。

  大唐立國以來,首次冊封番邦女子為妃,就出在他們吐蕃國中。盡管這女子連他們的東大門都背著送給了大唐,但這份榮譽卻是真實不虛的。其餘那些雜胡邦部們,他們能夠得到這種待遇?別說一麵大門,哪怕舉族投靠,大唐又何曾如此厚待他們部族女子?

  所以歸根到底,終究還是他們吐蕃高人一等,讓人不敢小覷啊!

  且不說因私情緣故而略顯失魂落魄的韋恭祿,吐蕃其他使者們站在一群排隊入宮參禮的蕃胡賓使當中,真的是氣傲身長,顧盼自豪。

  這一份心情一直持續到午後時分,當宮中迎親團隊在麟德殿外集結準備出發的時候,吐蕃使者們才發現,他們此前強烈抗議不準參禮的噶爾家讚婆,雖然的確沒有出現在殿中禮賓隊伍裏,但卻被安排進了迎親隊伍當中擔任儐相,且位置還很靠前!

  眼見到這一幕,那種被國中權臣門戶出賣、被大唐朝廷戲耍的屈辱感頓時湧上心頭,將那些許虛榮的快感衝散一空!

  可是盡管如此,他們眼下也實在不敢直接掀桌子大鬧現場。且不說剛才殿中一番應答致辭,他們多有情緒高昂,單單眼下殿中諸胡賓使齊聚一堂,若見到他們吐蕃使者大鬧婚宴現場,那無論是什麽原因,總是他們不對。

  哪怕為了在群小弟麵前維持自己的體麵威嚴,接下來大唐也要對他們吐蕃大加懲戒與製裁,這就大悖於他們不願讓大唐幹涉國務的初衷了。

  所以盡管這些吐蕃使者們此際心情抑鬱至極,但也隻能將這一口悶氣強忍下來。所幸在場這些蕃胡賓使們也未必對他們吐蕃情勢了如指掌,倒也不能通過這些人事安排窺出什麽深意內容,避免了當場露醜。

  這場婚禮雖隻持續一天,但是由於諸蕃胡賓使太過熱情,所以接下來聖人便又做出指使,著令繼續賜饗一日,才算是將熱烈的氛圍略作告慰。

  對於大唐在婚禮上的人事安排,讚婆自是有苦難言,他當然知道這樣的安排會更加激怒國中的使者,但自家也的確有借勢於大唐、從而震懾國中不敢輕動的需求。

  所以原本隻是作為一個設想的截殺使者,在參禮之後則就成了一個比較現實的選擇。然而讚婆還沒有等到使者離京並布置殺手,來自海西的一封急信便打亂了他的計劃:國中的讚普已經動手了! <ter class="clear"></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