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5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
  網 ,最快更新冠冕唐皇</a>最新章節!

  河東之地號為表裏山河,山自然是太行山,河則就是以黃河、汾水、沁水等為中心的水係網絡。汾水作為河東境內最大的河流,連結諸州、貫穿全境,所流經區域便是整個河東道最為精華的地區。

  去年突厥入寇河東,給河東道諸州民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雖然朝廷很快便以天兵道行軍趕走了突厥賊眾,但之後大軍停留在境域中,就食州縣之間,給地方上帶來的壓力同樣極大。

  特別是晉州、沁州、汾州等地,為了供養大軍所付出的成本甚至還超過了突厥入寇所造成的損失。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去年朝廷為了振作軍威,阻止西軍進入河東,窮發都畿並周邊卒力,倉促間雖然將大軍聚集起來,但配套的物資給養的籌備卻沒有跟上,需要沿途諸州籌措提供。

  國難臨頭,如果不能成功趕走突厥,那河東諸州都難免要遭受侵擾洗劫,所以在錢糧籌措方麵倒也沒有什麽好計較的。河東道地利環境比較優越,諸州也頗有錢糧儲蓄,倒是給朝廷大軍提供了頗為可觀的物資。

  但是隨著事態的發展,情況漸漸變得不妙起來。且不說戰爭打成了什麽樣子,十萬大軍人吃馬嚼,再加上民夫、牲力的征發,很快就成了一個極大的負擔,大軍離境遙遙無期,讓人苦不堪言。

  所謂匪過如梳、兵過如篦,無論什麽人、大概都不樂意規模如此龐大的軍隊長期的駐紮在鄉境之間。特別是朝廷變故橫生,天兵道諸路大軍處境變得微妙尷尬,地方上如果不提供給養,擔心大軍為禍鄉土,如果提供給養的話,又怕會被如今的朝廷以資敵論罪。

  所以如今的河東道諸州人情焦灼有加,無論軍民都迫切希望能有好的轉機發生。

  天兵道十萬大軍,並不是聚集在一起的,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補給,沿著汾水、沁水等幾大河流分布著,分成了潞州的上黨、晉州的襄陵、汾州的汾陽以及並州太原等幾個中心,駐紮的軍隊也是從數千到幾萬不等。

  朝廷還未大亂之前,本來有意與突厥進行和談,並且將大軍回撤都畿,結果引發了後續一係列的變故,雍王率軍東行抗議,奉命北上的狄仁傑也死在了汾州境內驛館中,和談事宜自然不了了之。

  作為天兵道大總管的豫王李成器在驚聞南麵傳來的變故後,本來已經抵達了汾州,但在一番權衡後,還是退回了太原,就近控領大軍,並結合局勢的變化進行了一係列的軍事調整,使得河東道暫時形成了這樣一個格局。

  這其中,晉州襄陵諸軍六千有餘,以原屬北衙的右羽林將軍麻仁節為行軍總管。襄陵此處地當汾水要衝,由此向下漕運發達,且境域以南與關中往來密切,麻仁節駐守於此最大的作用就是阻隔原本行台的勢力向河東滲透。

  汾陽駐軍兩萬,以衛尉少卿、檢校汾州司馬敬暉為行軍總管。潞州同樣駐軍兩萬出頭,由天兵道行軍副總管王孝傑暫作節製。

  除了這幾處關鍵地點之外,還有一部分軍隊巡走州縣之間,為大軍搜索籌措錢糧補給。豫王李成器則親率三萬大軍留駐於太原城中,而在洛陽大變、雍王以元嗣監國的消息傳到河東後,太原的駐軍數量也一直在增長,一些分使於外的軍隊逐漸收縮。

  且不說大軍何去何從,當朝廷對豫王李成器所下達的製書過境之後,作為最靠南的襄陵駐軍無疑是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尤其主將麻仁節更是憂懼不已。無論天兵道大軍是叛是降,麻仁節所部無疑都是首當其衝,承受了最大的風險。

  “太原方麵有無奏報傳回?

  最近這幾天時間裏,麻仁節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如此詢問下屬,見屬下搖頭,他又詢問並叮囑道:“南麵可有什麽異動發生?一定要嚴密把控水陸津要,發現西軍活動蹤跡、即刻報來,不得延誤!

  北衙多以胡將充直宿衛,麻仁節自然也不例外。

  其人乃是百濟遺種、出身東夷的扶餘部,這樣的出身,使得他在政治上的選擇餘地不大,作為大行皇帝、已經被朝廷廢為相王的李旦所提拔起來的禁軍將領,在後方的豫王表態之前,他是不敢私自向朝廷表達什麽態度,隻能被動的等待著。

  這種前途未卜的等待,無疑是最讓人感到煎熬的。從時間上來算,太原方麵應該早就收到了相關的急報,但卻遲遲沒有什麽命令向諸軍傳達。

  麻仁節當然也明白麵對這樣一個局麵,無論是誰身處豫王的位置上,隻怕都很難將利弊盤算清楚並作出正確的判斷、決定。

  但難作決斷是一方麵,眼下最重要的也是要盡快作出決定,無論這決定是對是錯,都應該第一時間給群情彷徨的大軍指明一個前進的方向,拖的越久,軍心便會越發的渙散。

  特別是統軍入境以來,麻仁節便能清楚的感受到陝西道大行台給河東道所施加的影響、要遠遠的超過了朝廷,甚至就連汾水兩岸那些民夫們在提到雍王殿下的時候都讚不絕口。

  而且隨著大軍滯留於境、物料消耗逐漸加劇,河東道官民對天兵道大軍的厭惡表現的也越來越直白。

  襄陵所在雖然農耕不算發達,但因為地理條件優越,加上鹽鐵盛出,州境也是頗為富足。麻仁節駐守於此,也承擔著一個為大軍籌措錢糧並向北方輸送的一個任務。

  但隨著事態的發展,這一樁任務也逐漸變得艱難起來。首先是州縣官府不再通力配合,雖然懾於大軍軍威不敢將催討錢糧的使者拒之門外,但也以各種各樣的借口進行推諉。

  至於民間,那就更不用多說了。雖然天兵道大軍有就地取補錢糧的權力,但鄉邑之間的反抗也越來越激烈。最開始還是民夫們罷事逃散,而當元嗣監國的消息傳入境中後,鄉邑之間風氣已經激化到了武裝對抗的程度,外出搜索物用的隊伍也頻頻受到阻撓乃至於襲擊。

  這一天,在外出巡營的過程中,麻仁節便發現諸營多有空虛,特別位於大營外圍幾處營壘缺員更多,有的營壘甚至什伍俱散。

  這當然算不上是什麽好現象,為了震懾營中士伍,避免軍眾們的大規模逃散,麻仁節便下令軍中本部精卒巡查周遭鄉野,搜捕逃散卒眾,抓回來的逃卒們全都被抽打得血淋淋的刑枷示眾。

  如此嚴刑威嚇之下,倒是一定程度上的將群情稍作震懾,但情況也並沒有因此好轉多少。士卒們全都被控製在營地中,使得軍營與外界幾乎完全隔絕。沒有了軍士外出催討物資,附近州縣官員們也就徹底的斷絕了對大軍的物料輸送,營中存糧飛快的消耗著。

  “將軍,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營士怨望上官,鬱氣不能化解,恐將要危害自身啊!

  營卒們雖然不敢再逃散,但怨氣也在快速的累積,麻仁節的副將、同時也是他的族親後進麻嗣宗便憂心忡忡的勸諫道。

  聽到族子所言,麻仁節忍不住長歎一聲,滿臉無奈道:“這一點我又怎麽會不知?但先、相王拔我於寒卑,授我以軍機,今驟棄世,我若便舍其嗣息而托命求全於朝廷,悖忠悖義,即便能全於短時,恐也不能長久立身於中國朝堂。我一身榮辱或不足計,但我族內遷數萬之眾若因我一人衰敗而失於朝廷恩庇,天下雖大,更向何處寄命啊!

  麻嗣宗原本還待力勸,但見麻仁節滿臉愁容、不欲深談,便也隻能歎息一聲,閉口不再說下去。

  在處理了眾多逃卒之後,沒過幾天的時間,汾水河麵並兩岸開始出現許多的車船。麻仁節得知此狀,心中不免更驚,一邊使人設柵於河麵、阻止運船繼續同行,一邊又派信使向太原方向傳遞消息。

  那些南麵而來的運船載兵不多,船首上高高懸掛著朝廷旗幟,船艙則堆滿了物貨。在靠近臨河駐紮的軍營後,船上員卒們便開始引弓向岸上射去,所射出的箭矢盡是無鋒,憑此傳書而已。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罷天兵道行軍,沿河投食、犒養諸軍,強留有罪,歸國有功!

  除了向岸上射書之外,船上卒員們也在大聲吼叫著口號,將朝廷的旨意向河岸兩側傳達。不獨如此,大船上又放下小船,船上裝載著食料,任由這些小船向河岸自流。

  “諸營各守營盤,謹防有詐,不得擅出!違命者殺!

  麻仁節在河岸上耳聞目睹,心中也是驚疑不定,隻是下意識的勒令約束部伍。

  然而諸營營卒在聽到河中各種喊話後,心情已是激動難耐,不顧阻攔便向河岸靠攏過去,更有人主動下水去牽引那些裝著食料的小船。

  “元嗣仁恩厚重,將士生計可見,將軍請勿再阻!

  麻嗣宗見麻仁節還在忙於宣令阻止,已經忍耐不住,上前再作勸說,麻仁節隻是怒吼大罵道:“豎子欲陷我不義……

  “一賊愚忠,將害萬眾性命!道義所聚,人皆有見,今為諸渴歸將士斬此惡賊,諸營唯奉朝廷敕命,南向歸國!

  眼見麻仁節仍是固執愚忠,麻嗣宗索性抽刀在手,咬牙劈下,口中壯聲呼喊,刀落之後才伏地哇哇大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