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統統拖到午門外,斬首示眾
  朱祁鈺看著於謙的模樣,一時有點語塞。

  他這番話,完全是下意識說出來的,並就是塞外多風多沙塵,容易加劇他的病情,隻是一句叮囑罷了。

  他忽然發現,於謙可能和福建那群揭竿而起的百姓一樣…他們要的可能真的不多。

  “陛下,大明新獲大勝,北鎮撫司衙門裏還關著不少的人,那些囤貨居奇的商賈,還有鳳陽詩社的十四個人,以及…當殿擊殺前錦衣衛指揮使的一幹人等。”盧忠提到了他牢底的一群犯人。

  尤其是當殿擊殺指揮使馬順的人。

  盤踞在朝陽門外囤貨的商賈,鳳陽詩社搖旗呐喊的筆正,當庭擊殺視規則於無物的朝臣。

  這些人現在依舊沒有定下章程。

  “徐禦史!”朱祁鈺坐直了身子,看著徐有貞問道:“這些人該怎麽辦?”

  徐有貞渾身打了個激靈,慢慢走出來,顫顫巍巍的說道:“陛下臣以為囤貨居奇者不過逐利,多有發生,若是今日皆斬,天下商賈人人自危,貨物無法流通,與大明無利。”

  “至於當殿擊殺馬順等人,那也是…為國為民啊,臣以為流放最為恰當。”

  “鳳陽詩社的十四位筆正,搖唇鼓舌,敗壞軍心,該殺。”

  “商賈人人自危?”朱祁鈺嗤笑了一聲,站起身來。

  他轉過頭對盧忠憤怒的說道:“盧指揮,在你那裏被捕的糧食投機者們,我們要立刻把他們全部斬首示眾!並且通傳天下!”

  “要告訴那些商賈們,任何敢於人為製造饑荒的投機者!都將是大明的敵人!都將是朕的敵人!要立刻斬首!”

  “這群家夥,不是罪人,是蟲豸!連人都不是。”

  朱祁鈺對商賈是沒有任何的偏見的,甚至他認為商賈的存在有利於大明的貨物流通。

  事實也是如此,商賈的存在有很多正麵的、積極的作用,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但是在戰爭之時,在災年、在缺糧之時,大肆投機,低買高賣,囤貨居奇,以謀求土地、普通百姓家眷之人,都應當立刻被消滅。

  物理意義上的消滅,抹除掉他們的存在的痕跡!

  他們已經被金錢蒙蔽了雙眼,已經被金錢所奴役,那麽這些人最後的下場,就隻有死亡。

  不殺一批祭旗,天下商賈,豈不是要照著模樣學了去?

  “臣領旨。”盧忠俯首說道。

  大明皇帝的旨意,這群人不僅要死,而且要遺臭萬年!

  朱祁鈺的怒氣未消散,繼續說道:“當殿擊殺錦衣衛指揮使,殺人者死,一道斬首示眾便是。”

  “臣領旨!”盧忠再次高聲說道。

  錦衣衛是什麽?

  是天子親衛,即便是馬順等三人,是朱祁鎮的死黨,但是清理馬順等人,隻能皇帝來做。

  都察院和給事中的手,伸的未免也太長了!

  至於鳳陽詩社那群人,朱祁鈺卻沒有做出批示。

  鳳陽詩社的《布仁行惠議》算是一份比較犀利的文章,是南遷派的搖旗呐喊的鼓吹手。

  但是興安已經查明了,他們和散播“朕,朕,狗腳朕”流言的人,並非一撥人,不是奸細,就是單純的意見簍子。

  真理,是顛不破的。

  不是幾個文人,狺狺狂吠幾句,就可以動搖的。

  朱祁鈺是在討好這些腦袋裏都是媚骨的讀書人嗎?

  當然不是,他隻是不想阻塞言路。

  正統共一十四年,王振把持朝政,壅蔽言路,導致了下情無法上達,極大程度上,造成了大明現在目前的模樣。

  而王振能做到這種地步,因為他是朱祁鎮的近臣,就連英國公張輔,這位靖難之後隻是封侯,憑借戰功封公的輔國重臣,都無法靠近朱祁鎮。

  正統十二年,王振的頭號走狗喜寧,侵占了張輔家裏的田宅,張輔自然是不從,喜寧的弟弟喜勝就帶著淨奴,把張輔家中的一名孕婦給打死了,一死兩命。

  張輔、鄺埜等大臣極力阻攔朱祁鎮親征,這些阻攔的意見,卻全都被擋下了。

  到了土木堡更是如此,鄺埜跪在朱祁鎮的大帳外覲見,最後卻始終不能覲見,最終土木堡慘劇發生,戰死於野。

  九重之上的君王,最終獲得消息,經過了一層一層的篩選,最終直達天聽。

  這大約就算是皇帝的信息繭房吧。

  若是壅蔽言路,最後的結果,就是君王看到的是歌舞升平、繁花錦簇,四海升平,天下太平的繁榮盛世。

  但是大明的底層卻是哀嚎遍地,路有白骨皚皚,百姓易子而食的人間慘劇。

  這是朱祁鈺絕對不允許發生的事,雖然這幾個鳳陽詩社的家夥,是群意見簍子,雖然鳳陽詩社那群人,實在可惡。

  但是大明言路不通多年,殺了一時痛快,但是親自給親自編製信息繭房?多少有些作繭自縛。

  還不如讓他們牢底坐穿,而且,在詔獄關一輩子,其實比殺了,更可怕。

  遇到大赦也出不來,因為沒有罪名,怎麽赦免呢?

  意見簍子可以,但是說話的時候,得拿捏點分寸。

  不要和朝廷、皇帝對著幹。

  否則下場就是關進籠子裏,再也無法出來,搖唇鼓舌。

  有些底線,是不能碰的。

  於謙出列高聲說道:“陛下不以好惡定是非,定行止!臣為陛下賀,為天下賀!大明有此英主,何愁不興。”

  他站出來支持了陛下的決議。

  是因為他忽然想到了小時候的一件小事。

  他是錢塘人士,那年發了大水,洪澇遍地,錢塘縣衙處於高地,沒有受災,錢塘縣令,緊閉縣衙大門,怡然自得。正所謂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下情上達,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陛下不想被蒙蔽的想法是極好的。

  盛怒之下,還能克己忍怒,沒有立刻斬首鳳陽詩社的人,殊為不易。

  “議國事,惟論是非,不徇好惡。眾人言未必得,一人言未必非,則公論日明,士氣可振,國事可期。”於謙再次俯首說道。

  議論國事,隻看大是大非,不看個人好惡。

  眾人都在說的,未必一定會有收獲;一個人說的,未必都是錯的,隻要大家都來討論,這道理,自然是越辯越明白,提振國朝士氣,國家大事,自然便可以期許了。

  於謙旗幟鮮明的支持了皇帝的處理決定,並講出了自己的根據。

  徐有貞悻悻歸班,他居然覺得自己還是趕緊去治水為妙!再這麽待下去,怕是小命不保啊!

  盧忠俯首歸班,他站在最後麵,是在廷文武裏最小的官,但是沒人會看輕他。

  他是跟著陛下征戰的那十三騎之一,而那剩餘的十二騎,皆為錦衣衛裏的千戶。

  現在整個錦衣衛隻聽陛下一人調令了,一個肯為軍士殿後的皇帝,他們還有不效忠的理由嗎?

  這次的朝議用了很久,朱祁鈺一直在努力的忍著自己的脾氣,朝中大臣的意見各不相同,但是總歸是有些脈絡可尋。

  讓朱祁鈺意外的是,於謙提出的匠爵之事,卻沒有遭到任何的阻力。

  他本來以為禮部會反對,畢竟士人才登的大雅之堂。

  但是禮部尚書胡濙沒有任何反對,反而是準備積極推動此事。

  “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醫者有四秩,謂之曰神聖工巧,今工匠亦有四絕,天下之大幸事也。”禮部尚書胡濙態度很明確,堅定的站在了於謙一方。

  這讓朱祁鈺頗為意外,匠爵這條他以為很難推進的新政,居然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在朝議中,過關了。

  這次的朝議,朱祁鈺敏銳的發現了自己這個庶皇帝的皇權,愈加穩固了。

  一名禦史出班俯首說道:“陛下,臣有本啟奏!”

  “臣彈劾於謙,公私不分賞罰不明,功勞簿更憑自己好惡,俞士悅俞尚書戰守德勝門,從未卸甲,卻未有寸功,此為…”

  俞士悅整個人一機靈,整個人都麻了!

  這是為自己請功嗎?

  這是要自己的命啊!

  他把妻兒老小送到南方的事兒,陛下可是一清二楚啊!

  好死不死的,提自己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