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探江南,刀光現(10)
  朱允炆等人可憐賣唱父女,不料確是暗中將腰間寶玉偷走,還好柳聞風及時發覺。

   齊泰怒道:“我們好心幫你,不想你確是一個賊!”

   楊和道:“如此刁民絕對不能輕饒。”

   賣唱老者意圖趁亂偷走朱允炆腰間寶玉不想還是被柳聞風當場抓到,如今人贓並獲無法抵賴,隻得跪在地上連連磕頭道:“幾位客官饒命,小老兒不過是幾日未曾進食,肚內饑餓難忍,所以才會心生貪念,絕非大奸大惡之人,求幾位放小老兒一馬。”

   柳聞風道:“公子,偷竊他人之物按照我朝律法必須報官查辦才行!”

   賣場女聽聞跪在朱允炆麵前道:“求求你們放過我爹爹,我願做牛做馬侍候幾位,求求幾位大爺千萬不要報官!”

   賣唱女子畢竟見多識廣,早已看出這些人之中要數朱允炆地位最高,隻要求動他自然就會沒事。

   朱允炆看在眼裏不免覺得心酸,這女子小小年紀就要跟著父親出來賣唱討生活,若不是生活所迫,又豈會如此,皇祖父常說民心就是天下斷然不假,若是失了民心試問又如何能夠做一個好皇帝。

   朱允炆道:“算了,如今玉佩已經找到,報官就免了吧。”

   齊泰道:“如此豈不是對惡徒的縱容,斷不可再被他給騙了。”

   楊和道:“對,一定要報官才行。”旁邊的食客看見這邊出了事早就悄悄付了飯錢溜之大吉,一些愛熱鬧的遠遠的看著,誰都想知道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麽事情,父女二人麵生的很必然是外地人,雖然有些可憐,但是畢竟做了犯法的事。

   “算了吧,怪可憐的。”

   “那怎麽成,這樣豈不是都去偷都去搶。”低下也是議論紛紛。

   對弱者的同情是否是對法律的一種褻瀆,公平又是否隻是一種異想天開式的情懷,至少當權者利用手中的權力去操縱法律逃避法律的嚴懲已經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內心的譴責不過無厘頭的批判,最後淹沒在口水之中淪為笑談。

   朱允炆道:“不過是窮苦之人無以為生才會坐下錯事,如今已經悔過放了也就是了!”

   齊泰道:“公子,這樣似乎不合情理!”

   朱允炆道:“法不外乎人情,若是入了官府吃了官司隻是連累了這位年幼女子,又何必如此!”朱允炆心軟看不得人苦苦哀求,齊泰隻得作罷。

   柳聞風鬆開手臂,賣場女連忙上前扶起自己的父親,老者揉揉酸痛的手臂,柳聞風畢竟練過武功所以手上氣力自然不小,兩人千恩萬謝快步離開客棧。

   齊泰道:“柳兄如何看出賣場老翁趁亂拿走公子玉佩?”齊泰、楊和兩人一直護在皇太孫朱允炆身旁,皇太孫腰間玉佩被人拿走尚且不知,心中好奇,所以才會這樣發問。

   柳聞風笑道:“這父女二人剛才進來的時候我已經發現有些不妥之處!所以才會心生戒備。”

   楊和道:“願聞其詳!柳兄還請明示。”

   柳聞風道:“一般以賣唱為生的人對手中樂器十分珍重,因為是生財的工具,可惜兩人進來之時手中二胡撞在牆上尚且不知,目光隻是在眾人之中巡視,我想斷然有所目的,一般賣唱之人都是挑選衣著光鮮之人下手,試問客棧之內衣著最為光鮮之人必然是公子,兩人遲遲不肯過來,一直等到小二拎著水壺過來方才趕到,所以我猜必然是想趁亂下手,雖然為了應付小二手中水壺耗費大半精力還是被我發現賣唱老者手順勢在公子腰間一滑而過,所以結果自然被我猜到!”

   朱允炆道:“原來如此!”

   楊和道:“如此說來,二人似乎是有備而來。”

   齊泰道:“隻可惜公子太過心慈,這種人就應該交給官府查辦。”

   柳聞風道:“有意無意不得而知,不過從手法來看絕非普通人那樣簡單。”

   齊泰道:“柳兄觀察力驚人實在令人佩服!”

   柳聞風道:“剛才的不過是一些小把戲而已,公子這裏不便久留,不如早日起身返回京城以策萬全。”

   朱允炆道:“好,多買一些幹糧,立刻便上路!”

   算好客棧的飯錢,沿途購置一些幹糧還有水,一行人護住皇太孫朱允炆離開揚州返回京城,一雙眼睛死死盯住眾人背影,其中布滿紅紅的血絲,拳頭不停擊打在牆壁上,凹凸不平的牆壁上滿是血跡尚且不知,他的內心將是怎樣的一種仇恨。

   一顆徹底被仇恨掩蓋的內心將是怎樣的可怕。

   賣唱父女隱在暗處,老者早已沒了剛才虛弱不堪的模樣,有些微駝的後背早已挺直,一旁的女子露出這個年紀不應該有的嫵媚,雙眼如水一般看著慢慢走出的朱允炆等人。

   老者道:“怎麽了三娘,見了一麵就舍不得了!”

   女子道:“這種沒有情趣的官家子弟老娘可是沒興趣,不過憑你鬼手三的能耐被人抓了一個正著倒是出乎我的意料。”

   老者笑道:“玉倒是好玉,不過我鬼手三可不貪這個,栽了又如何,還不是要死在我們手裏,到時候那塊玉還是老子的。”

   女子道:“這趟接的路子似乎有些紮手,不要忘了剛才那個人可是塊難啃的骨頭。”

   老者道:“再硬的牙又能啃幾顆釘。”

   女子道:“一場好戲就要上演了。”兩人不由得相視一笑。

   走出揚州城,朱允炆忍不住回頭觀望這座聳立數百年的古城,從古至今多少文人騷客為它傾倒駐足,如今即將離去不免有些不舍,揚州城雖不比京都繁華,隻是其中多了一絲其他的韻味,多半與其悠久的曆史相關,致使行人到此不免住上幾日,不知今日離去,今生是否還有機會來此地,這就是皇室的無奈,一旦入了皇宮便成了籠中鳥,一切都要遵循法理形式,從懂事的那天開始就要熟記宮中各種各樣的規矩,包括走路的方式吃飯的姿態,所有的一切都要顯示皇室的威嚴絕對不能有半點的紕漏。

   “別了揚州城。”

   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邗”,本為周代的方國之一,後被吳所滅,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周時稱“吳州”。

   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東漢時治所在曆陽,末年治所遷至壽春、合肥。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

   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10道,揚州屬淮南道。玄宗天寶元年(742),改揚州為廣陵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廣陵郡複改揚州。

   唐末,江淮大亂。昭宗天複二年(902),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在揚州受封吳王。天祜十六年(919),楊渭(隆演,楊行密次子)正式建吳國,以江都為國都,改揚州為江都府,改元武義。吳天祚三年(937),南唐滅吳,以金陵(今南京市)為國都,以揚州為東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後周改江都府仍為揚州。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國為士、道,揚熙州屬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又分全國為15路,揚州屬淮南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後,江都縣析出廣陵縣,揚州增領廣陵、泰興2縣。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設置揚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為揚州路總管府,領高郵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崇明縣)5州,並直領江都、泰興2縣。

   一座名城曆經無數風雨洗禮更加凸顯它的價值。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