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世間情,已惘然(1)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他為何口中反複念誦這首晚唐時期李商隱所做的《錦瑟》,內心又是怎樣的情懷,朦朧的月光灑在身上,隻是早已失去原有的詩情畫意,淚痕順著眼角流下,“藍姝,藍姝,如今你我陰陽相隔,叫我如何度過餘生!”

   此情此景令人感觸,不由得感念其情之深,人生若隻如初見,隻是生是虛妄,跋涉無人之境,源自虛空,終要輪回,誰也帶不走誰,誰也留不下誰。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一切的故事要從一件案子說起,大明王朝驚動朝野的梁國公藍玉之案。

   地點:大明皇宮。事件:未知。

   即便是昏暗的燈火同樣無法掩飾皇宮內的富麗堂皇,金色盡情顯示自己的高貴,這已經是最為節儉的方式,一名老太監身體不由得發出一陣輕微的顫抖,手裏緊緊攥住宮燈的把手,今日為何會如此擔心!或許真的是受到氣氛的影響。

   隻見一名老者端坐正中神情凝重,一種難以言表的威嚴從老者身體中散發出來,尤其是是那雙眼睛,老太監似乎是受到這種氣勢影響,發怒無疑是一件令人內心深處覺得可怕的事情,尤其是發生在眼前這個人身上。

   老者目光緊緊盯住下跪人身上,下跪之人雙手垂在兩側,頭低得很低無法看清臉上的表情,老者忍不住搖搖頭,原本犀利的眼神慢慢顯出老者該有的慈祥,老太監終於長出一口氣,那是隻有善於殺人的人才會有的眼神,其中的殺意令人膽戰心驚,老者歎口氣道:“枉你身為皇太孫,肩負大明重任,豈可為了一個女子辜負朕的一番苦心!”這名老者正是大明天子洪武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於赤貧的農家,幼年非常困苦,當時天下大亂瘟疫橫行,25歲的朱重八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不可一世的大元帝國,因為郭子興的猜忌離開自立,龍鳳七年(1361年)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於南京稱帝,國號明,年號洪武,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恢複漢族統治,建立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朱元璋一生戎馬處事狠辣果斷,不想此時確是麵露難色,人的一生畢竟有些東西實在難以割舍。

   下跪之人正是朱元璋親立的皇太孫朱允炆,已故懿文太子朱標之子,說到這裏不得不提一下朱標此人,朱標出生在攻占太平府的軍旅之中,長子的出世,給酣戰中的朱元璋帶來了莫大的欣喜。馬皇後立刻命人通報當時前方作戰的朱元璋,元璋聽聞大喜,恰好經過一座山,抽劍在大石上刻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

   朱元璋對長子朱標抱以極大的希望。稍長,親自請當時最盛名的宋濂等名儒為師教導自己的兒子朱標,朱標盡管生於安樂,但並無紈絝之習,沒有辜負乃父的寄托,朱標生性聰穎、忠厚,頗能領會,而且還盡心受教,對宋濂等人言必稱師父。長大後,溫文儒雅,慈仁殷勤,頗具儒者風範,深得朱元璋喜愛。

   一個出身皇家的男兒,而且貴為太子,該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然而對缺乏足夠強健的身體和堅韌的心理承耐力的朱標來說,太子之尊卻沒有給他帶來多少生活的幸福,盡管他生活在尊貴和優裕之中。

   朱標無疑是幸運的,一出生作為皇長子,具備了繼承其父權位的資格,對於其後出生的皇子而言無疑是一種折磨,那是一種無法取代的地位,太子與皇子之間的差距就在於此,一個日後為君而自己為臣,然而望之愈切,責之愈嚴,朱標從小就被嚴厲管教。特別是立為太子後,身邊圍著眾多的名儒和正人君子輪番對他訓導和規勸,一言一行都被嚴格要求按禮法從事。在這樣的環境中,還能享受到多少常人應有的童年情趣實在殊可懷疑。

   成年後的朱標同樣缺少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力,隻能一如既往地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在漫長而無奈的等待和不安中生活著。尤其是,隨著他與太祖矛盾分歧日趨激烈,更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最後,在多重因素的折磨下,終於尚未來得及登上他孜孜以盼且理應屬於他的皇帝寶座,過早地先他父親而去。

   朱元璋痛失愛子悲痛欲絕,一眾皇子終於守得花開見月明,父皇對大皇子的寵愛令所有皇子心存不滿,甚至是嫉妒,隻是畢竟他是大皇子,又是皇上最尊崇的馬皇後所生,地位沒有人可以動搖,隻是如今沒有登上帝位反而先行而去,這似乎是命運冥冥之中的安排,誰將會取代朱標的位置成為太子一時成為朝野之中私下議論的話題。

   不想朱元璋將這種對愛子的思念愧疚轉移到朱標的二子朱允炆身上,朱標長子虞懷王朱雄英開平王常遇春之女所生,可惜八歲時不幸病死,封為懷王大有懷念之意,朱元璋目光落在朱允炆身上,神態言行和他的父親幾乎一模一樣,神情不由得一陣恍惚,內心深處的愧疚遺憾再一次升起,他思念已故長子朱標,父子之間的情意以及那份期待其他人根本無法取代。

   朱允炆生性忠厚,深得這位太祖皇帝朱元璋喜愛,加之對已逝長子朱標的愧疚,不顧眾人反對朝堂之上策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其中深意自然明了,自己百年之後欲傳位於此人,隻是曆代皇位更替都是子承父業,有子不傳而傳孫尚屬少數,自古虎父無犬子,對於此舉其他諸王極為不滿,隻是麵對自己的父皇敢怒不敢言罷了。

   諸王之中聲望最高當屬兩人,四皇子燕王朱棣,十七皇子寧王朱權,朝中早有傳聞燕王善戰、寧王善謀,尤其是燕王朱棣自幼跟隨朱元璋征戰四方,立下戰功無數。

   朱元璋當年起兵反抗大元,得到天下豪士全力相助,其中更是不乏名將良臣,隻是隨著常遇春、徐達等人的病逝,幾大冤獄過後,李善長、藍玉等人悉數伏誅,朱元璋身邊很難再有絕對信任的人,這就是一顆帝王的心,絕情、冷漠。

   北元勢力蠢蠢欲動,大明朝無良將可派,朱元璋隻得將目光落在自己的四皇子朱棣身上,朱棣善戰更懂戰,隻有真正懂得戰爭的人才能時刻把握戰爭的命脈,朱元璋多疑即便是當年生死患難的兄弟同樣無法信任,打天下與坐天下完全不同,精神與追求會隨著生活的安逸富足逐漸變質,內心的貪婪欲望不斷膨脹,曆朝曆代都是如此,朱元璋至少不想看到這樣事情在自己身上發生,草再幹隻要沒有可以點燃的火苗永遠無法燃燒,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深通其中道理,帝王之道不僅僅是製衡,更多是考慮如何將未知的危機悄然化解於無形,他做到了,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將危機完全化解於無形。

   國家穩則百姓安,百姓富則天下平。

   朱元璋一生為了大明江山鞠躬盡瘁,更是擔心日後諸王為了皇位兄弟相殘,如今能夠做的就是盡全力培養出一個能夠令所有人信服的好皇帝,那就是自己的長孫朱允炆。

   允炆低聲道:“皇祖父,藍姝與我青梅竹馬,藍玉一案雖得錦衣衛查證屬實,不過其中牽連甚多,很多人不過是為了自保,所供證據未必為真!還請皇上徹查此事免得牽連無辜。”

   朱元璋聽聞原本緩和的臉上再次露出怒意,手猛然一拍椅子高聲道:“她是什麽人,為什麽值得你跪下,你又是以什麽身份和朕求情?”聲音落下,站在一旁的老太監身體忍不住動了一下。

   朱允炆頭低得更低,“藍姝是孫兒的心上人,沒有她孫兒的人生將會變得毫無生趣,皇祖父,孫兒求你。”

   朱元璋臉上露出一絲苦笑,“可惜你確生在帝王家,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你的命運與別人不同。”

   朱允炆道:“孫兒寧願不要。”

   朱元璋道:“放肆,記住你沒有說這句話的資格,多少人爭著想要的東西在你眼裏就是那樣的不堪?如果真是這樣,朕會成全你。”朱元璋目光如炬,渾身上下散發出帝王所特有的威嚴,跪在下麵的朱允炆一言不發,他在思量還是權衡,這是一場情與天下的賭局,他不能輸,更輸不起。

   朱允炆頭低得更低,對於自己今天能夠得到的一切完全沒有想過,生在帝王家,自己畢竟是皇孫,如果自己的父王接任皇位,按常理自己同樣可以得到,隻是隨著父王的離去,一切都化為泡影,身為男兒對權力有一種莫名的向往,直到接到旨意進宮冊封自己為皇太孫的那一刻起,原本熄滅的希望再一次燃起,他不想親自毀滅。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一別之後,二地相懸,隻說是三四月,又誰知四五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斷,十裏長亭望眼欲穿,可以等候的思念至少帶著一份牽掛,一旦無法得到皇上的恩準,那麽藍姝必然會因為藍玉案遭受牽連最後香消玉殞,一陣悠揚的鍾聲響起,朱允炆想起三天前的往事。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