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將供奉神明者奉若神明
  從個舊縣城通往個舊礦區有多條古驛道,從興隆門、文華門、通寶門、寶華山門、北門各個城門延伸出去。胡承蔭、汪洪祥一行人從寶華山門出去之後就踏上了寶華山的山體,古驛道是清人用毛石鋪就,多年走下來,凹凸不平的表麵早就被人腳和馬蹄踩踏得失了棱角,變得十分光潤,隻是山體的坡度忽上忽下,加之驛道狹窄,兩匹馬並行都有些困難,走起來速度並不快。

  汪洪祥跟他的夥計們一人騎一匹馬,他還特意挑選了其中一匹看來最高大健碩的馬給胡承蔭騎。

  “這匹給你,這是我們馬隊裏最好的一匹馱馬了。”

  胡承蔭無比後悔沒有在火把節的時候好好跟陳確錚學學騎術。

  眼下是趕鴨子上架,不會也不行了,胡承蔭抓著馬韁繩,一咬牙,躍上了馬背。

  第一次騎馬的胡承蔭緊緊抓住韁繩不肯撒手,好在那馬十分馴順,老老實實地馱著他,一路上都沒有將他掀翻的意思,漸漸地他也就放下心來。

  走著走著,胡承蔭發現遠處出現了一座廟宇,掩映在鬱鬱蔥蔥的山林之間。

  “汪大哥,前麵是一座廟嗎?”

  “你不知道嗎?那是供奉趙老祖公的寶華山寺啊!”

  “趙老祖公?趙天爵嗎?”

  “你說的這個‘趙老祖公’,是不是名叫趙天爵?”

  “沒錯,原來你知道他呀,可我們這些要靠他保佑的人,沒有人會叫趙老祖公的名字,那是大不敬!”

  “有什麽不敬的,趙老祖公以前不也是鍋頭出身嗎?”

  汪洪祥哈哈大笑起來。

  “你這麽說倒也沒毛病,趙老祖公確實是個鍋頭,不過他是康熙爺那時候的鍋頭,比咱們早了二百多年呢!我剛到個舊幹馱馬生意的時候,我的同鄉大哥就帶我去寶華山寺拜了趙老祖公,他說每個靠大錫吃飯的人,甭管是挖大錫的還是運大錫的都要拜趙老祖公。這運大錫的營生不好做,這麽多年,我遇到過泥石流,遇到過劫道的,還險些連人帶貨一起掉進河裏,多虧趙老祖公保佑,讓我平平安安活到了現在。我每次運大錫之前都要拜趙老祖公,你一個幹砂丁的更要拜了!在你們砂丁的心裏,趙老祖公可比觀音菩薩和玉皇大帝都要靈驗!聽說有人去拜了趙老祖宗,隔天就挖到了大塃!”

  寶華山寺座落在個舊城南,在老陰山腳、寶華山西麓的半山坡上,寶華山寺並非是趙天爵初建,卻是因為趙天爵而香火鼎盛。作為個舊一帶的礦王,趙天爵發跡之後,“凡開礦所得之財不私於一已而盡修之於寶華山寺,”如此多的真金白銀砸下去,可以想見這座寺廟該是怎樣地氣派輝煌,如今胡承蔭親眼所見,不由心中感歎,果然名不虛傳。

  趴到寺廟門口,胡承蔭已然是氣喘籲籲,仰望整間寺廟,金碧輝煌、氣派威嚴。他轉身回望山下,便將整個個舊縣城盡收眼底。

  寶華山寺依山而建,寺廟四周古木參天,整個寺廟被鬱鬱蔥蔥的濃蔭所環繞,寺中石階順著山勢曲折而上,胡承蔭一路經過淩霄閣、觀音閣、靈官閣、文昌閣、龍王廟、梁公祠、白猿樓、關聖殿、嶽聖殿、玉虛宮、彩雲寺,頗覺殿堂氣勢雄渾、布局疏朗有序、錯落有致,金甌琉瓦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光彩奪目。

  在來個舊之前,胡承蔭翻閱了《新纂雲南通誌》和二十卷本的《個舊縣誌》,在這套古書中都對於趙天爵的生平有詳細記載,且盡數是溢美之詞:“趙天爵,字維修,清康熙時人,”……“無生業,為家人所不禮,乃入個舊廠假資開礦。”……“老人性好節儉,常節衣縮食厚待工人而薄於一身。”……“趙老人吃豆腐渣是也。工人以此更越感激,每思得當以報。是以直至老人傾家時而工人無一散者,且益奮勇將事,各出私蓄以讚團體。”……“當老人初募集苦力工人動眾之先,即與眾工人宣布心腹曰,吾視諸君尤兄弟也,諸君宜實心任事,勿掩飾耳目。若得金礦,富貴與諸君共之,即不得吾犧牲萬貫家財,傾家喪產無所恨焉。以故工人異常踴躍,視同已事。”……“被開辦閔家洞,前後垂三十六年之久,惟前十八年僅獲惟前十八年僅獲瘦塃,家私典質殆盡。”……“老人初試於開礦事業也敗,再試又敗,又再試又敗。親戚知友勸老人止,改營他業者。老人曰,吾將數傾之而後快。妻及二女皆力諫不能止。老人之家產蕩然無餘,祖父所遺舊屋數椽及墓地數畝皆已改易主人,妻及二女操紡織業以自活”……“某夜,於枕畔尋得銅錢數十紋,私自逃亡。不意工人在硐內挖獲旺礦,乃遣人四處追尋。趙公行經寶華廟前……二人強行架之,迨返抵銅中,果見旺礦疊疊……由是趙公積資巨萬,遂成一大富……公致富後,年已衰老,乃停止辦廠。””《新纂雲南通誌》對趙天爵蓋棺定論為:“個舊廠自銀、錫兩礦發達以來致巨富者不知凡幾,大抵身沒之後名亦隨淹,獨天爵至今數百年來,個舊婦人孺子皆知之,且無一人忍斥其名,群稱之曰‘趙老祖公’其盛德之感人也深矣。”

  胡承蔭下的這些功夫汪洪祥自然是不知道的,他一邊走一邊給胡承蔭介紹寶華山寺和趙天爵的淵源,他說相傳康熙年間,在寶華山寺的路旁,常有一個老婦人在路旁售賣茶水。她腰上係著白圍巾,慈眉善目。因為這裏是砂丁們往返廠區的必經之路,所以他們時常在這裏飲茶解渴,順便歇腳。趙天爵那時候已經苦苦支撐了十八年,整個身家都搭了進去,依然沒有采到大塃,眼看著就要傾家蕩產。趙天爵十分苦悶,便心生退意,一日途徑老婦的茶水攤,趙天爵禁不住心中悲意,不禁向老婦訴苦,坦陳自己已有了放棄的念頭。那老婦柔聲勸慰,讓他不要灰心,堅持下去,並告訴他不日定可以挖到大塃。

  之後沒過多久,趙天爵的砂丁發現有一條藍蛇在礦洞中遊走,就在藍蛇的後麵一路跟隨,沒想到竟然找到了百年難遇的大塃。趙天爵熬了十八年,終於苦盡甘來,一躍成為個舊當地的富豪。趙天爵對賣茶水的老婦頗為感恩,便回到寶華山寺尋找,不巧幾尋而不遇,那老婦就如同憑空消失了一般。此傳聞不脛而走,民間便傳言那老婦其實是“白猿大仙”變的,念及趙天爵秉性忠厚,特意在寶華山寺為他指點迷津。趙天爵聽聞此傳言,立刻在寶華山寺修建了“白猿樓”以誌紀念。

  在幾百年前的史書之中,胡承蔭拚湊出了一個貧苦出身、樂善好施、忍辱負重、求仁得仁的完美形象,而汪洪祥口中的傳說似乎比史書上的記載更加生動且富有傳奇色彩,他為了感恩神明庇佑挖到大塃而修繕寶華山寺,可他絕對沒有想到,他死後後人竟也造了他的像來拜祭,他成了砂丁心目中有求必應的“趙老祖公”。

  身前,他修繕寶華山寺為了供奉神明。

  身後,他被眾人塑了像當作神明供奉。

  當胡承蔭終於站在趙天爵的塑像麵前,他終於看清了他的麵容。這位砂丁心中的保護神右手背在身後,左手將一塊大錫托在胸前,慈眉善目,神態安詳。他俯視著每個來拜祭他的砂丁,他們都夢想著他能保佑自己能采到大塃,從砂丁變成鍋頭,一夜暴富,可每年湧入個舊的砂丁這麽多,趙老祖公能幫幾個人實現願望呢?